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夜莺之歌》是五年制第十册第18课的一篇阅读课文,该课以“歌声”为线索,“歌声”为主旨,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地反法西斯的爱憎分明的品质。课文长,内容丰富。抓住“歌声“五妙”,便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一妙“诱敌”文章简述了战斗刚结束村庄凄凉的景象后,接着“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清脆、嘹亮,  相似文献   
2.
许多老师都认为朗读教学的“头”特别难剃。要说方法,有的,但指导读起来又好像翻来复去就那么几板斧;要说让学生多读熟能生巧嘛,多读几遍他们又都腻味提不起神来。让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读《翠鸟》。有些句子、段落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不说学生依然好兴致,就连我们读者不在现场,没受那种现场特定气氛感染,就仅从抽象的文字去接触它,也不觉得烦。这真的不能不说于老师好功夫。为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1.读的方法多变;2.每次读与读之间的引导过渡得法,很有情趣。不信,你还是自己把下文读一读。  相似文献   
3.
小学课文文质兼美,利用它指导学生练笔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其特点有三:第一,课文激兴,有“样”可仿,有“词”可用;第二,时间短,效率高;第三,培养其练笔习惯。本人对这种练笔课作过多次尝试,试举激趣三例:  相似文献   
4.
《做风车的故事》是写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文中几处写到人物的“笑”,展示了牛顿由“得意”到“难受”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进而使牛顿发愤学习,并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直至成为大科学家。教学中如何扣“笑”,带领学生入文中境,悟文中情,理解人物的感情变化,剖析人物形象呢?  相似文献   
5.
6.
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之前就有一条明晰的思维线索,而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也要寻找一条明晰的教学主线。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作过论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高大的皂荚树》一文作者思路清晰——皂荚树形象“大”、作用“大”。若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大”——“遵路”,就能领会学生“识”文章之“斯真”,进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留心周围事物。一、紧扣“形象大”学会观察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