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一书对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及思潮进行了重新评价,其中许多论述有失偏颇,涉及对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主张、农民运动、传教士对早期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以及近代的主和主张及中外争端等方面.作者立论,多是建立在假定的基础上;其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仅仅停留在对个人言语的评说上,并在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时进行了简单比附.  相似文献   
2.
近世中国社会存在介于"官"与"私"之间的公共事业的发展已毋庸置疑,义仓便是其一,它历来便被视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间备荒救灾的自救性粮食储备设施.  相似文献   
3.
试论清末华北民变的组织发动形式及领导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华北民变的发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将个人行动转变为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分别有社会感染、基于个人领导的组织发动、民间组织的作用等几种方式起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几乎乡村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而那些乡村社区中的精英人物则无可争议地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次对外战争,历来便有分歧,并基本形成了"主和"与"主战"两种观点.从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质以及近代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实际情况来看,"主和"并不能制止战争的发生,中国人民抵抗外侵的行动也并非必然失败.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抗争正是近代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实质.因此,和还是战,实质就是要不要反抗西方侵略、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并进而成为关系到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线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主线是发展,即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问题。围绕此主线引发了一系列争论,由此也大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体系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及新制度经济理论体系下的研究脉络演变。此外,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理论对小农经济较强的解释力也显示出了其影响力。但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任何单一理论体系都难以对此过程予以完全有效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农村经济调查最初是在一些在华院校的外籍教授指导或主持下进行的。随着社会学、人类学方法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特别是农村问题的日益严峻,更多的机构、团体和个人对农村经济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不仅内容极为丰富详细,调查方法也各异,并经历了调查目的从学理研究到学理与应用并重再到以应用调查为主的变化。同时,农业经济调查的兴起发展实为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学发展的基础。而农业经济学的发展成熟也为学者进行农村经济调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晚清历次对外战争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战争中的“和”“战”之争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点。关于当时的“和”与“战”,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较多表述。如在人教版必修1第10课“鸦片战争”中,一方面讲述了清军英勇抗击英军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讲述了清政府的处处求和。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对这一内容也多有考查。例如2011年全国卷(课标)第31题,虽然该题考查点是清末中央集权面临危机,但这种危机也是通过对外战争中各方势力在“和”“战”的较量中体现出来的。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晚清历次对外战争的“和”“战”之争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郑清坡  袁玲 《广西教育》2015,(7):47-48,68
研究生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学生独立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在理论学习与论文写作中引导学生注意史实与理论的结合,在区域或个案研究中具有整体意识;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中改变旧有的教学方式,提倡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9.
清末华北有相当数量民变的发生,其深层原因是由于自太平天国以后政治社会结构的失衡及"新政"加剧这种失衡所致.当"新政"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在基层社会推行时,乡村中原有的政治,社会结构关系便发生进一步错动;而这种错动在触及到既得利益群体时,发生抵制冲突也就再所难免.  相似文献   
10.
定县水井灌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水井数量不断增加,成井工艺和提水工具得到改进,水井的经营管理也逐步完善。水井灌溉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及作物产量提高,改变了农民对土地依赖的呈现形式和内涵,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市场化的发展;水井灌溉技术的演进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解放了劳动力,使农民能够较多地脱离田地耕作从事其他经营,促进了农民流动性的加强。这些变化既是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表现,也是推动转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