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郝建邦 《科学教育》2007,13(4):13-14
将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必备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要求,怎样将课堂作为培养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是每位教育者的共同责任。我作为教育前沿阵地上的一分子,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郝建邦 《生物学教学》2003,28(12):44-45
真核生物的许多性状是由细胞核内的基因控制的 ,而细胞质中也有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 ,称为细胞质基因。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研究得知 ,有些细胞器中含有DNA分子 ,还有一些生物细胞中含有共生结构 ,细菌细胞中也常含有质粒 ,这些都具有细胞质基因的特点。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细胞器中 ,其典型的载体是质体、线粒体。我国科学家利用三系配套的方法培育出了小麦、大麦、谷子、水稻等许多优势杂交种 ,取得了粮食生产方面的优质、高效。三系配套育种工作的成功 ,正是充分利用了真核生物的细胞质遗传。1 细胞质…  相似文献   
3.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节的一个“思考和讨论”。笔者在授课时将课本的提问和图示做了如下修改,首先给出基因型频率的概念,然后提问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率各是多少,学生在思考受精作用的特点后,就比较容易总结出子代基因型的频率。这样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