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普山老汉     
六十三岁的普山老汉终于退休了,这是学校的决定。按理说早就该退,可他从未递交过退休申请,学校也找不到一个顶替他打钟的人。时下的年轻人谁愿意于这个?拿着个土里土气的长柄铁槌,朝那拴在老柳树上的破钢圈(口当)(口当)直敲,这离现代化也真远了点儿啊!现在好了,学校用上了电,装上了电铃。  相似文献   
2.
映衬与生活     
映衬本是一种画技,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渲染衬托,使其主体明显突出。要画月亮,便在月亮下面添上几朵淡云;要画红花,便在红花下面添几片绿叶。于是,月儿穿云而出更明,花儿有叶更显鲜艳。映衬也是一种写作手法,用相对的事物来互相映照和陪衬,或用宾来衬主,使所写事物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三国演义》用刘备的忠义映衬曹操的奸诈;用曹操的奸诈映衬刘备的忠义。这是用相对的事物来映  相似文献   
3.
点睛有术     
画画特别讲究点睛之术。相传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往往好几年不点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画家画人是这样,作家写人也是这样。司马迁写樊哙闯入项王帐中,“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嗔”一“裂”,忠勇尽现,无怪乎项王连声叫道:“壮士!”  相似文献   
4.
“遗踪”辨     
“遗踪”辨江西遂川中学郭世锻《石钟山记》有句云:“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课文注道:“[遗踪]旧址、陈迹。”按照这种注释,“访其遣踪”便是查访石钟山旧址了。这显然是难以说通的。一座山能有什么旧址的呢?莫不是夸娥氏把它背到了某个新的去处?注者也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杏坛王快事     
林语堂先生曾写《来台后二十四快事》,诉说人生快意之事,煞是有趣。细想来,人生谁无几桩快事?或金榜题名,或洞房花烛,或闻城中死了第一绝有心计人,或听隔座女郎说起乡音。教书亦然。不妨择其一二公之于世,不亦快哉! 一、大年初一,起个大早。门刚打开,忽喇喇拥进一彪人来。定睛看时,原来是学生拜年来了,顿时笑语喧哗,春风骀荡。看看左邻右舍,还没有哪家这早来了拜年的,我家来了,不亦快哉!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写兰芝严妆辞母一节有个句子:“腰若流纨素。”课文注道:“腰束纨素的带子,光彩像水流一样晃动”。(见新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6页)这种注释似乎把“腰若流纨素”看做是“腰纨素若流”的倒装,又似乎把“若”解为“束”,都有可商榷之处。古人描写女人,腰肢常是一个重要部位。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及曹植的《洛神赋》就分别有过“腰如束素”“腰如约素”的写法。李善注道:“束素,约束,谓圆也。”又《辞源》“束素”一条下注曰:“形容女子细腰如束帛。”我以为“腰若流纨素”亦当如是解释,所不同的只是“流”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