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清人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诗经>学者,说<诗>旨在直接疏证<序>、<传>,以达到比汉唐注疏更为完善的境界.他们大抵认同<毛诗序>所揭示的诗旨篇义,并主要以<毛传>的解说为指归,在内容上则以训诂考据为特色.三人疏解同中有异.胡氏偏重于对经义的阐发;马氏喜欢就字说字,并往往揭示语源、辨析同义词、罗列多义词诸义项,有时所论巴疏离经义而更偏向于语言学范畴;陈奂于经学最为看重的是训诂,训诂明而后义理,明是其认识,但并不积极追求义理之明.解说同一对象时,三家得出的具体结论也有差异.有时解说对象相同,方法相同,引证材料也大体相同,然而结论却完全不一样.清儒对于经典所蕴含的义理,往往各执一词,这说明仅仅依靠字词训诂名物考证就想得出令人信服的说法确有难度.其解说义理,又往往以<序>、<传>为指归,这样依据考证更显出方法上的局限性.对待前人方面,<诗经>新疏的撰者更多的是针对汉唐注疏的缺失,而对宋人<诗>说则态度复杂.大体说来,胡承珙与马瑞辰比较"宽容",引述和采用宋说的情况都有,而陈奂则对宋人带有不屑心理,往往置之于不列不论的地位.不过细检陈氏<诗毛氏传疏>,却能发现不少引宋论宋的材料,只是形式非常隐蔽.新疏三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字词训诂上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其所用方法值得总结,他们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并且打造了"互联网+农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群体,应当明确如何利用时代优势解决当今的就业困难问题,并展开积极的创业。本文将对"互联网+农业"时代下的大学生旅游人才创业模式与路径优化展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胡承珙(1776—1832),字景孟,号默庄,安徽泾县人,清后期重要经学家,在训诂学方面颇有造诣。其生平经历比较单纯,走的是普通读书人选择的科举之路。早年居家读书,然后入痒、食饩……30岁时已成为进士。随即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不久又出任地方官,先后到广东、福建任职,官至福建台湾道兼学政加按察史。因公务繁忙,胡氏又为人认真,事无巨细,俱悉心综理,终于积劳成疾。49岁时因体力不支,乞假养病,从此告别官场还归故里,潜心著述,8年后病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