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以说 ,在几乎所有的物理资料中的磁场部分 ,都有类似这样的问题 :有一截面积为 S、匝数为 N的线圈 ,置于磁感强度为 B的匀强磁场中 ,线圈截面垂直于磁场方向 ,则穿过该线圈的磁通量为多少 ?资料提供的计算公式为 Φ=BS.许多教参与书籍为强调这种算法的正确性 ,还特别指出以公式 Φ=NBS计算磁通量的方法是错误的 .笔者认为 ,从线圈的整体角度讲 ,以公式Φ=NBS计算所得结果 ,才应该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而以公式Φ =ΒS计算所得结果则是穿过线圈截面的磁通量 .现以一个模拟实验来说明前者是正确的 :为简单起见 ,用实线表示软导线绕成一个两匝的闭合线圈 ,而用虚线表示“磁感线”穿过此线圈 ,如图 1所示 .将上述线圈拉展成圆形单匝闭合线圈 ,这时就会发现“磁感线”缠绕在圆形线圈上 ,如图 2所示 .从图 2中不难看出“磁感图 1       图 2线”反复两次单方向地穿过圆形单匝线圈 ,如同有两根磁感线同时穿过线圈一样 ,因而可形象地说产生的磁通量为“两条”,即一条磁感线穿过两匝闭合线圈的截面 ,使整个线圈产生的磁通量为“两条”,以此推想 ,一条磁感线穿过N匝闭合线圈截面 ,则穿过整个线圈的磁通量为“...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都是要求“教课者”提高教学效益,却很少提及“听课者”也要讲究听课效益。笔者从教物理多载,听教研课颇多,以为提高物理听课效益应该成为物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实施的物理新课改,呼唤着“好的物理教学模式”的形成.世界著名学者波利亚认为“什么是好的教育?系统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可见好的物理教学模式,就是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正是以“问题”为动力,  相似文献   
4.
安培力做功是机械能与电能问相互转化的桥梁,本文通过典型模型及其变式阐明了这种桥梁作用。这种“桥梁”作用,可看成是一个典型的物理规律“模块”,在用能量观念解决力、电综合题时,起着浓缩思维以及提高解题效率的作用。在解题教学中,要注重“模块”的提取,帮助学生站在更高层面上快速形成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理念要求物理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静态的物理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动态的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科的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新课的学习方案.在实施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今天,学案更应发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和规律的作用.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结合自身编写学案的体会,对新形势下物理学案的编写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问题解决"教学,就是把某课题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不同层次或类型的问题,用问题链或问题网建构教学流程。将"问题解决"策略引入物理实验教学,对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达成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意义十分显著。本文借助于"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教学,来谈谈这方面的一些实践尝试。一、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自然推出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灵魂,是实验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和重要依托。实验原理的提出,不能平铺直叙,要以问题的面貌出现,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高度重视。问题的类型可先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再通过封闭性问题逐步回归到正确的实验原理。【问题1】同学们,我们来思考一下,如何测量电源  相似文献   
8.
物理教材中《力的合成》是教师实施“过程教学”极好素材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讲授好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应处理好以下几个“过程教学”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材中<力的合成>是教师实施"过程教学"极好素材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讲授好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应处理好以下几个"过程教学"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江苏省高考物理试卷第17、18题,不但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三大力学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一对称思维法,利用研究对象的结构或过程的对称性来解答问题是物理解题的典型方法之一,2005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第17、18题正是这一典型思维方法的很好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