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中,写作能力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就成为英语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英语写作教学,需要教师转换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在英语写作思路的培养、篇章结构的整合以及起承转合写作技巧的提升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环境下艺术类学生英语写作积极性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为教育部第二批大学英语教改扩展项目。研究对象为我院2005级工艺美术系三个班的学生,根据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特点,探索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分层次、分阶段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艺术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探究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该研究使用了测试、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  相似文献   
3.
针对不同专业类型把学生分成理工、经管和艺术三大类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与此同时,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类型差异和个性需求,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必要对终结性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外语的交际功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如何培养我国学生熟练地、妥贴地运用外语进行各种交际,已成为我国语言学家和广大外语教师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十年来,一些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在运用交际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传统教学法在我国长期居统治地位,加之新资料奇缺,信息传播不快,考试制度、形式和内容对教学的影响,师资培训不够等一系列因素,交际法还不能为我国广大英语教师  相似文献   
5.
作者针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不同学习起点的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不同英语基础的艺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群体风格、学习状态及学习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类大学教学,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深化艺术类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的结果分析。调查的目的旨在了解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群体风格、学习优势,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全面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并且达成基础英语服务于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目标。调查结果表明,艺术类学生需要提高口头交际能力,使英语能够有效地为其专业学习服务,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助他们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7.
北京牛街回族妇女的服饰随着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在当前保护性民族政策的实施以及文化和经济互动发展的形势下,研发既能体现民族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的民族服饰,能很好地促进民族特色街区建设,更好地展示民族风貌并发挥其象征性功能。  相似文献   
8.
服装文字语言与纯粹的语言不同,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言语艺术,而是对服装文化的一种描述或是诠释,因此服装文化就是服装文字语言所要传递的具体内容。本文在解析服装文字语言的本质、作用及内涵的基础上,以民族服装文字语言为例分析了服装文字语言所具有的综合性、信息性、描写性、修辞性等显著特点。服装文字语言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和解读服装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实际英语教学中发现,地方方言对英语学习,尤其是对英语语音的习得,有一定的影响。山西方言在我国北方方言里是比较复杂的。从山西的地理位置看: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而南部又隔着一条黄河,这种地形地貌的封闭性,对语言的演变发展造成了诸多影响,如喉塞入声尾的保留。单音节词和古语词的丰富都反映了山西方言封闭性的特色。同词汇和语法相比,山西方言对学习英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即音素的变读和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中的若干译例在原意理解、汉语表达、翻译技巧的采用、逻辑概念、原文涉及的事物及原作的语体等方面提出商榷意见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