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教育   2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能告别的革命:中国现代化前提条件的创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两大主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开辟了一条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救国之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提供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毛泽东考察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如何挫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阴谋的问题。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转述了毛泽东关于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十五个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并系统化。在上述文章中以及在此前后毛泽东的讲活中,他主要阐明了六个方面的思想。(一)加强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考察了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状况,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国际国内阶级斗  相似文献   
3.
1956-1976年间,毛泽东带领全党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理论建树,经历了不小的曲折,也给我们留下不少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实事求是是必须坚持而不能须臾离开的思想路线。如果坚持了事是求是,在革命和建设中就会不犯东少犯错误,甚至犯了错误也能很快得到纠正;其次,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形成了典型的“中心二元论”,“中心二元论”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一元”代替正确的“一元”,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最后,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一个关系改革前途命运的大局。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成与败的分水岭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涉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状况,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领民族工作,长期坚持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切实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政策上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是邓小平在主持西南地区工作时形成的,但对于今天处理我国民族问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发展问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强调的发展重点有所不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工业化道路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业化指明了方向,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要求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方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方法,二者有机地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勾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的过程中,鉴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进程,特别是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经济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重工业优先,农轻重综合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案例。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毛泽东阐述了农业对工业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其次,经济发展历来就有不同的模式,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经济落后的大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确立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增长,农轻重综合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为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找到了一条捷径,而且超越了发展经济学家的论争;其三,毛泽东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审视发达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试图走出一条超越传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道路:人民公社和农村工业化。  相似文献   
7.
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三个劣势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增加了中国工业化起步的难度,而且也迫使我们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五四"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五次模式转换.在对模式转换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经济增长波动的频度和幅度与经济调节机制密切相关,必须深化对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研究,以保证中国工业化健康高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8.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已成为现代理论和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并没有与外界隔绝,而是密切关注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曾三次提出和平利用资本主义、运用市场机制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但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失之交臂。的交臂的原因何在?三次探索的理论价值何在?很在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代表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革新思想方法的最新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优秀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光辉成就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问题在于,在高速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赶不上经济增长的幅度,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与经济增长同比例的提高,中国依然没有脱离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同时,由于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左"倾相互影响,出现了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冒进错误,甚至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30年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因为公众总是直观地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和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对比,而无需去考察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而历史研究者和党史理论工作者则必须力求再现历史的原貌,从当时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的诸多因素中捕捉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一个更加接近历史事实的判断,对这些问题作出历史的说明和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