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者认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根据其自身小集团的阶级利益,根据客观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共两党力量的消长和政策策略的变化,对国共两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时联蒋反共;有时亲蒋联共;有时反蒋反共;有时联共倒蒋;有在蒋与共之间形成一种“中间势力”。这对国共两党时离时合的关系,对国共两党力量的消长,乃至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经过长期、复杂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它以必要的暂时性“让步”,促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在广大农民获得物质利益的前提下,加强了根据地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本文拟就这次运动的历史背景、特点、经验、意义作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对发展教育事业有着一系列精辟的论断。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83年10月1日,他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为“三个面向”,这“三个面向”与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紧密结合的。  相似文献   
4.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处于紧急关头,4月中旬,在上海的周恩来、陈延年、赵世炎、罗亦农、李立三等,由周恩来起草,联名给党中央一封意见书,建议中央促成武汉政府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当时武汉政府的战略决策是先经中共中央讨论后,再拿到国共两党联席会议上讨论决定的.共产国际代表、苏联党和政府派到中国国民政府的顾问鲍罗廷,既参加中共中央会议又出席联席会议,是决策的关键性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早年与帮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4月,蒋介石十九岁时,第一次东渡日本,在东京结识了陈其美(字英士)。陈其美在革命思想影响下,为反抗清政府早于1903年在上海参加了清帮,“是清帮中的大字辈”。①陈与蒋志趣相投,关系密切,于1908年介绍蒋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同年,陈又介绍蒋加入了清帮。②辛亥革命爆发后,陈其美由上海绅商及会党代表拥戴为沪军都督,蒋介石受陈委派,组织“先锋敢死队”。这是一支以会党分子为基础的武装力量。蒋率此武装参加光复杭州之役。该役得力于洪门信  相似文献   
6.
回顾上海百年来的历史,想到的是历史辩证法,是“开放”和“竞争”四个字在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上海开埠后,外国侵略者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攫得的特权,将上海变为侵略中国的基地,魔爪伸向长江两岸以至全中国。他们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在租界范围内中国完全丧失了主权,所以租界被人称为“国中之国”。租界之外的华界也因上海的被迫开放而比其他城市更明显地半殖民地化,来自各国的“洋大人”混迹沪地,发财机会俯拾即是,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犹如哈同之流的“洋瘪三”,也在这个冒险家乐园中暴发成为亿万富豪。但上海滩这座“洋化”了的城…  相似文献   
7.
洪门各派的组织形式虽稍有差别,但其文化具有封建性、通俗性、神秘性的特点。组织上采取了封建等级制度,以封建家长制维护统治秩序,崇尚儒家教条,鼓吹封建伦理。他们从民间文学、传说中吸取精神营养,其诗歌、传说属于俗文化类型。他们的各种活动都披上了神秘的外衣。这些都是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下层的社会地位、低下的文化水准、“反清复明”的宗旨和清政府对其残暴的镇压政策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从投入“拒俄运动”开始,逐步转向反对清政府的革命活动,曾为辛亥革命作出过贡献。(一)从“康党”到“乱党”1897年(光绪廿三年),十八岁的陈独秀从安庆赴南京参加“江南乡试”,通过这场“乡  相似文献   
9.
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前后陈独秀对蒋介石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陈独秀对蒋介石的种种罪恶阴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他没有勇气正视现实”,他不是去防止和准备抵抗蒋介石的进攻,“而是要工人武装纠察队和上海市民政府处处听从蒋介石的命令”.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实,陈独秀对蒋介石的反动性、危险性早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他的错误并不在于对蒋介石没有认识,而在于他长期没有重视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的意义,由于缺乏可靠的正规军为后盾,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下,他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对付蒋介石的措施.于是幻想借重汪精卫以限制蒋介石,也幻想以“表面”和蒋进行“缓和”,求得延缓和蒋介石公开冲突的时间.因此,他在这期间,一方面表现为对蒋介石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却没有摆脱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笔者的见解如有不妥之处,请专家们教正.  相似文献   
10.
任何革命都需要革命舆论,革命的新闻事业,是革命舆论导向的主要工具。辛亥革命时期,上海革命派的新闻事业的经历,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意义。文章专就当时上海有代表性的革命派报纸如《苏报》、《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女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的革命舆论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