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的社会发展观是其在"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内容则包括: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立人"观,"拿来主义"的开放观等。尤其是他对人的精神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论述,对我们建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曾经说过,他“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也就是说,他信奉的是一种“既不执着,也不绝灭的中性人生观”。这种“中性人生观”可以说伴随了朱自清一生,以致于了解朱的人都认为“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积极狷者”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作者无意于叙述朱自清一生的生活道路,也无意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30年代以前的散文,在"平和冲淡"的审美理想原则下形成了"清淡中见腴润,冷鬃隽中蕴苦涩,平和中透凌厉"的艺术风格.这种特色的形成与他尚理的个性、博杂的学识、悲悯的情怀以及苦涩的现实有关,同时又有西方随笔的议论风格、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的韵致和日本俳句情趣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一些文化先驱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剖析中国落后之根源,其中,“国民性”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和关键。讨论中,林语堂先生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探讨林语堂对“国民性”认识的特点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创作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纵的方面对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创作情况进行概述,重点论述其在历史观念、文学观念、人物塑造、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特点,总结现代历史文学的创作规律,为当代的历史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胡适的戏剧《终身大事》和鲁迅的小说《伤逝》思想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在女性解放和婚姻问题上的异同,即胡适认为妇女的解放以摆脱家庭的束缚为标志;鲁迅则认为,离开家庭只是女性独立的序幕,只有真正确立女性自主意识、争取到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有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现代“隔膜”主题小说的开创者,其基本含义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进一步发展所表现出的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的冷酷和残忍等,在揭示“隔膜”杀人的同时,主要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情感相通,真情互爱,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也是鲁迅“隔膜”主题小说给我们当下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及其早期小说浅论郭运恒张爱玲这位在"孤岛文学"沦陷区红极一时的女作家,无论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香港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都不曾给她留下方寸之地。而"张爱玲不见于目前的中国文学史毫不奇怪,国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史家视而不见的,比比...  相似文献   
9.
鲁迅认为,由于在中国传统奴性文化和封建专制政体长期的奴役和压制下,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已被扭曲,因此形成了不少国民性的缺陷——即国民的“劣根性”,如果不先行对此进行揭露和批判的话,那就很难完成“人”的主观精神的觉醒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于是就把“改革国民性”作为“立人”的手段,一生孜孜不倦地予以澄清和批判。该文试图对鲁迅“国民性”思想发展的轨迹作一些探索,以期重新诠释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犁是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农村妇女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多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去阐释这些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本文力图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重新阐释孙犁小说女性形象的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