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以西宁方言中“下”的不同读音为线索,系统分析了与之相关的不同语法功能特点及其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27)《敦煌变文集》413页《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惠日照推心上恶,慈风吹散国中灾。”“推”字与句意不合,当是“摧”之字音近省借。“摧”,毁也,与下文“散”字对文,意义相同。又636页《维摩诘经讲经文》:“神道解灭邪山碎,智慧能销障海摧。”字正作“摧”,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3.
沈宠绥音韵学简论都兴宙沈宠绥是明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有著作《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行世。其中提出的戏曲理论及具体的注音分析,对当时的戏曲演唱以及后世的戏曲史研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仅仅是其一个方面,沈氏《度曲须知》与《弦索辨讹》两部曲论专著绝大...  相似文献   
4.
"的个"连用的情况在近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本文将对"的个"连用的例文进行分析整理,阐述二者连用的条件,并对"的"和"个"的词性和意义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5.
《中原音韵》是汉语语音史上重要的一部韵书,对于汉语语音研究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对《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问题分歧很大。本文通过对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现代洛阳方言以及普通话中的声调比较分析,得出《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正是当时的大都话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音系。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汉语里,以张开拇指和食指(中指等)来度量事物的长度或者拇指和食指(中指等)之间的距离,常用“拃”(音)字表示。但该词的实际用字情况却很复杂,初步统计有“拃、折、拆、揸、楂、窄、挓、[查攴]、蹅、札”等十余种。本文从字形和语音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梳理,确定该词的正字为“拃”。  相似文献   
7.
姓名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种符号,而且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子女的期望和祝福。本文从语言学视角,从姓名字音、字义和用字组合三方面对南北方女性姓名进行探究,对比分析姓名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映,暎 遮蔽、隐蔽。《敦煌变文集》4页《伍子胥变文》:“虑恐此处人相掩,捻脚攒形而暎树。”“暎树”,即隐身于树下。唐人小说中也有这种用法,如李景亮《李章武传》:“执帚人欣然而去,逡巡映门,即不复见。”“映门”,即隐身于门后,与上例“暎树”义同。又《伍子胥变文》7页:“风尘惨面,蓬尘暎天。”“暎天”,遮蔽天空。137页《韩朋赋》:“皎咬明月,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山西祁县话中常用代词[nja33]与"人家"的语法、语用及修辞等方面的共同点出发,对其进行语音上的关联,并得出了[nja33]即为"人家"的古合音的遗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部分传统甬剧与当代甬剧作品为材料依托,对数词在形式、意义、语法以及修辞方面灵活运用的各种表现予以描述,从数词角度展现了宁波方言影响下甬剧作品语言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