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泠沅的名字,在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界可谓远播四方。数学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这一大串耀眼的荣誉花环背后,是深深扎根于广袤乡村土壤里的远程而发达的根系:顾泠沅曾在上海市青浦县农村主持长达15年的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10年的后续研究,这样一种植根乡村的长达几十年的教育研究活动,在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界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也是凤毛麟角。本期我们用访谈的形式,揭示了顾老师几十年来走过的路。  相似文献   
2.
张肇丰:这些年来上海的基础教育发展很快,不仅是“软件”方面有了许多教改成果,而且在“硬件”上、在学校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方面是大力开展了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改造了大批历史遗留下来的危房学校和棚户学校,另一方面是出现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学校建筑。比  相似文献   
3.
以百年中国语文教材的变迁为反思对象,剖析"经文之分、文白之辩、言文之用、文道之争、道之变迁、言文分立、文道再争、道之异化、新题旧义、世纪之问"等变革中的主题,建议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和教材的编写确立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读书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让孩子爱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启迪孩子心智是许多父母关心的问题。因此,今年我们新开了一个栏目──“读书向导”。通过这个栏目,读者可以看到很多父母、老师及孩子在读书方面的经验之谈,也可能有一些值得汲取的教训。我们这个栏目欢迎广大读者的参与,希望您把这方面的得与失写成文章寄给我们。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5.
以教育研究来推进教学改革,也许已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常识,不少学校努力实践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教学改革需要以研究为基础,基础自身要确立坚实的研究依据,尤其是下列四重依据,应引起教学改革者的特别关注: 一、价值依据 价值是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如果价值模糊,目标不明,改革就有可能走弯路。价  相似文献   
6.
金忠明 《教育学报》2008,4(4):88-96
人类文化教育存在“水”、“火”两种意象,即有软、硬模式之分,其中水的功能兼具软、硬。中国文教传统的主流是软模式,强调柔能兼刚、柔能克刚,其实质是教(育)兼(胜)政(治)。“德”育是“得”育,也就是生命教育。要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命脉,自然离不开“化”字。儒者的特性恰是点点滴滴的濡化之功,“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体现出水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人在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视其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范型。儒家试图通过修礼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服从规律中转而驾驭规律,这是中国教育的大智慧,水的教化意味蕴涵的是理想境界:“人我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化教育存在“水”、“火”两种意象,即有软、硬模式之分,其中水的功能兼具软、硬。中国文教传统的主流是软模式,强调柔能兼刚、柔能克刚,其实质是教(育)兼(胜)政(治)。“德”育是“得”育,也就是生命教育。要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命脉,自然离不开“化”字。儒者的特性恰是点点滴滴的濡化之功,“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体现出水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人在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视其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范型。儒家试图通过修礼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服从规律中转而驾驭规律,这是中国教育的大智慧,水的教化意味蕴涵的是理想境界:“人我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的困境、挑战及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价值理念、目标取向和培养方式正在汇聚、融合中经历新的转型,该文通过透视教师教育研究的三种技术路向和现代化语境中教师教育的困境,剖析教师教育亟待应对的六大挑战,强调教师角色的自我转化.  相似文献   
9.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反映人类社会价值核心观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想标准。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属概念,它既体现教育目的中确定的育人总体要求,又反映不同层次、类型、专业的人才具体要求。教育方针是贯穿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基本路径和努力方向。三者有联系又有区别:理想具有终极性,方针具有规范性,目标具有阶段性。一般而言,教育目标既有形而上的道的意蕴,即终极目标和理想;也有着形而下的器的特性,即实践的当下性。因此,教育目标具有理想和现实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师道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格特征正面临着世界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五重挑战,即职业定位对学而优则仕、实科教育(科学)对古典教育(人文)、个性教育对社会(集体)教育、民主观念对权威意识及多元取向对单一标准的冲击,同时也面临重建的可能.新师道的精神向度包括引领知识社会、激发生命意义、推动终身学习、服务学生发展及创造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