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中出现的翰林院频繁复试、中书舍人复核制度以及御史台监督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礼部贡院的权威性,分割了礼部贡举的权限,以致举子轻视礼部知贡举,频繁诉讼贡院考试,从而促成了在礼部贡院之上新的一级考试——“殿试”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吐蕃瓜州节度使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吐蕃瓜州节度使是吐蕃占领瓜沙地区后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相结合、在瓜沙地区设置的一种吐蕃域外军政机构 ,隶属于吐蕃东道节度使 ,其辖区为瓜沙二州 ;又是吐蕃统治敦煌的最高官员 ,把持着瓜沙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宗教各方面的大权 ,是吐蕃赞普在该地区的最高代言人 ,在唐蕃争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五代童子科与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童子郎”,“童子奉车郎”,“童子”等名号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唐代童子科是唐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小科目,其面向的对象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童子由诸道荐举或乡贡,礼部主持考试,有时皇帝亦亲自召见,策问。童子登第一般都授官,由于其年纪尚轻,一般都会参加制举或吏部科目选,以加快晋升速度,五代童子科基本上沿袭了唐朝旧制,但在童子年龄,荐送和乡贡,考试内容及入仕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调整,唐五代童子科举的产生和发展与唐朝历代皇帝,大臣重视儿童教育紧密相关,唐五代社会教育体制的变迁与完善,为儿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4.
借着北海道秋高气爽、景色万千的风光,第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研讨会,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化讲座佐藤錬太郎教授的主办下,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化学讲座三浦秀一教授、北海道中国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的两件敦煌文书BD14491号和BD14650号,可以完全缀合为一件,是唐初有关进士科试策的模拟试题,弥足珍贵。此件文书内容丰富、时代较早,对研究唐初进士科试策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学界对此研究和认识不足,特别是研究科举的学者从未关注本件文书。郑阿财先生《敦  相似文献   
6.
金滢坤 《文化学刊》2008,(6):96-104
中晚唐,大量及第举人入幕,府后、府主和幕僚之间相互唱和,出现了以方镇为中心的唱和圈,增强了科举对地方的深入影响,同时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入幕及第举人往往是地方举子投谒的主要对象,为举子延誉、激扬名声,帮助举子获得本府乡贡资格。此外,入幕及第举人多拥护中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考释敦煌蒙书《武王家教》中“九愚”的含义,解析其文化内涵,对深度解析其与唐代童蒙教育、家教的关系颇为重要。“九愚”行为可分为三类:耽酒逐色、求财不足、好衣薄德、悭贪恡惜是背离儒家重德轻物等主流价值观的认知偏差“愚”行;自谈己善、好说他人、妒嫉胜己则是言语不善方面的“愚”行;行恶不虑、被辱不耻反映的是知过不改,不明事理的“愚”行。《武王家教》不仅将“九愚”行为判定为认知方面的偏差,而且也是造成“人命长短不等”和个人身份贵贱的影响因素。因此,子弟应该远离酒色、重德轻物、谨言慎行、谦虚礼让、知耻后勇、积善弃恶,杜绝“九愚”行为,建立良好的“认知”观念,树立人生远大目标,达到修身、立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金滢坤 《家教指南》2021,(6):93-106
主要利用儒家经典、佛道典籍及相关传世文献对"十恶"诸种"恶行"的含义和文化渊源进行了考释,对其深层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解析,并联系唐代相关蒙书,对其童蒙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化的意图进行了分析.认为所谓"十恶"实为有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勤俭"的十种不良行为,也就是说决定家庭贫富与贵贱的关键是"勤俭",正好反映了在中晚唐自魏晋以来的士族已经衰落,门第观念已不是主导社会价值的决定因素.对普通大众而言,家庭成员是否能辛勤劳作、勤事家务,养成"勤俭"等良好家风,才是决定一个家庭富贵贫贱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敦煌社会经济文书中12件文书的年代进行了考订,同时解决了一些相关文书的纪年问题,从而为敦煌社会经济文书的研究和整理提供了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变迁,唐代不同时期制举试策中的策问和对策在结构、字数、题目数量等方面有很大变化:在唐前期,策问和对策结构比较简单,字数较少,题目数量也较少;在中晚唐时期,题目结构渐趋复杂,字数和数量也大为增加,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策问和对策结构。唐代的制举试策在文体上大致遵循一定格式,但相对比较宽泛,选拔标准更注重文采和论述内容,对文体格式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举人在同科同场对策中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格式。陈飞先生所说的唐代试策的形式体制,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存在的,仅仅是把唐代试策的众多个案中出现的要素"集优"在一起;他对唐代前后期的试策文体特点及其变化的区别也不够深入、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