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容词结构槽的规约是名词由名物义转化为性质义的形式标志.汉语的语法特点为名词进入形容词性结构槽提供了可能性,名词内在的性质语义特征和附加性质语义特征是进入形容词性结构槽的基础,这种语义特征的鲜明度和区别性特征的强度决定其进入结构槽的频率,频率的高低决定词性的裂变或活用.一般来说,具有内在性质义的名词进入的频率大于具有附加性质义的名词;抽象名词大于具体名词.这种现象也是句法、语义、语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使用的日益普及,讯息传播迅猛加速,网络新词新语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词语,如:艳照门、郭跳跳、打酱油、食草男、洗面帝,追客、裸官、山寨、雷、囧、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海豚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等,先由某些网民在网络论坛或博客上使用,然后一下子在网络上蹿红,又从网络新闻渗透到其它媒体之中,网络新词"给力"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从"给力"偶尔现身,到成为网络明星,再到大众追捧,然后隆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被人们记取,步伐之坚定,力量之强大,效应之轰动可谓"非常给力"!  相似文献   
3.
"着陆、着手、着眼、着手成春"等词语中的"着"(以下称为"着")与"着凉、着迷、着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词语中的"着"(以下称为"着1")的读音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着陆、着手、着眼、着手成春”等词语中的“着”(以下称为“着1”)与“着凉、着迷、着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等词语中的“着”(以下称为“着”)的读音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上规定:“着1”念zhuo,“着2”念zhao。然而,我们只要稍微留意周围说普通话的人对“着1”和“着2”的发音,就会发现多数人把它们念作同一个音:zhao,即便是节目主持人这种情况也大量存在。是不是大家都不遵守读音规范呢?不是的。这两个读音的合并是符合语言内在规律的。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古代官制多以左右命名以显尊卑,从历时来看,变换不断,时而尊左时而尊右;从共时来看,同一朝代,不同国度,左右尊卑同样复杂。其实,寻根溯源中国文化,历代官制虽有变化,但脉络清晰。  相似文献   
6.
首先请看例句: A)S V:他死了.(死者是"他") B)S V O:他死了妻子.(死者是"妻子") C)S V O:他打了妻子.(打人者是"他") V、S和O分别指动词(谓语动词)、主语和宾语.B与A相比,只是多了宾语,而动词"死"的施事(动作的发出者)却不相同;B与C相比,只是动词不同,施事却也不相同.语言学界对此的解释是:它们各自的语义指向不同.A中的"死"指向"他",以"他"为施事;B中的"死"指向"妻子",以"妻子"为施事;C中的"打"分别指向"他"和"妻子",以"他"为施事,以"妻子"为受事.显然,这里判定语义指向的依据还只是语感.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会问:A、B、C中的动词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语义指向?规律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判定动词语义指向的形式标志,因为只有找到形式标志,才能给学生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导入设计的艺术性要求导语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因人因文不同,因时因地而异,就其艺术原则与方法而言,导入归结为几大类型.  相似文献   
8.
首先请看例子: A.威风、规律、科学、性感、标准、困难、秘密、民主、卫生、文明、自由、矛盾、风光、气派、规矩、礼貌、理智、气魄、精神、系统、耐心、光彩、典型、权威、规范;  相似文献   
9.
钱书新 《现代语文》2006,(11):70-71
一般来说,对比信息焦点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它的位置可以因上下文不同而不同,它取决于说写者要强调的内容.例如下面一个句子中的每一个成分都可能成为句子的信息焦点:他明天要去北京.  相似文献   
10.
南昌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话的"是"字念[J ],南昌普通话念[si],大致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动词,和普通话动词的"是"用法一致,如"渠(他)是北京人".另一种是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外地人来南昌,常常发现南昌人在讲话时常用上一个非动词的"是"字,即使在用普通话交流时,也会不时地冒出个"是"字来.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