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学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在发达工业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从发生到发展仅用了10余年时间,就达到了一定规模的程度,并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模式何以在我国发展得如此迅速,究其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促...  相似文献   
2.
我课题组始于1984年11月开展本科生系级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1984年11月至1985年6月,经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两轮共229人次的delphi咨询,五次修改指标体系。在国家教委主持召开的评估工作讨论会(即1985年6月的镜泊湖会议)上,发表了《高等工业  相似文献   
3.
一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当前高等教育观念有着新的发展:其一,从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出发,现代学校(包括高等学校)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承担着使个性社会化的功能。改变了传统的把学校单纯地看成是给学生头脑里填塞教学信息(知识)的机构,主要功能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旧教育观。新的教学和教育体系取代强调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把获得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和实际应用生产知识的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彼此补充,相辅相成。其二,高等工程教育具有区别于其它高等教育的特殊功能,即“培养能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工业生产力的人才”。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各国都注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入地探索学生参加  相似文献   
4.
论重点理工大学的文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重点理工大学的文科建设钱道中,杨福才理工科大学按其社会分工来说,是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或管理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殿堂。毋庸置疑,理工科学生应以学习、研究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或管理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为主。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实行的是文...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选择,也面临着许多亟待我们去回答的问题和命题。其中,创新教育就是一个跨世纪的命题。一、21世纪的工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在未来的工程教育面对的工程链中,其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营销及管?..  相似文献   
6.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各兄弟院校都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如何改革教学组织,活化教研室,建立一个灵活的没有行政事务的教学、科研实体,以适应并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从我校材料科学及工程系铸造凝固及工艺学科组(以下简称凝固学科组)的成长来看,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科组是一个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科研的基层细胞,它具有众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8.
合作教育制是一种工读交替、将学生在校业务学习和在合作单位获取相应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培养人才的方式。合作教育始于约80年前的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到1983年,全美工科学生有8.2%接受了这种教育。目前,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开始与企业、公司合作,进行联合培养。合作教育加强了学校、企业、公司等各方面的联系,把获得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传授教育知识的过程和实际应用生产知识的过程紧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面对新世纪 ,人类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选择 ,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教育与创新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今世界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有人估计 ,近30年以来人类的知识积累、科技发现和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 ,而且新发现和新发明转入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人类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展示了人类无限的创造力。现在 ,一部超级计算机在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将全世界一天的电子商务处理完 ,通信技术使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顷刻之间变为近邻…  相似文献   
10.
1988年,上海市的8所高等工业专科学校为了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发挥高工专特有的优势,试办“三明治”模式的教改班,探索与企业共同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级工艺技术人才的途径、方法和组织形式。这一改革在国内尚属首次,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