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雕设计与施工》作为我院雕塑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往往安排于学生临毕业之前,它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更是对学生专业水平、实践能力进行整体提升的途径.高职教育背景下,《城雕设计与施工》课程必须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改革,从而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合格的雕塑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往往被定位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陈大声的《滑稽余韵》中大量对市井景态和市民众生相的描写,被人们肯定为“不可多得的认识古代市井社会的奇文”。其认识价值在:呈现了明中期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面貌、展示了明代中期逐富重利的社会趋向、反映了明代士人交往下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代杂剧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复杂的爱情世界。其中有挫折与抑郁,也有自信与理想。元代文人爱情道路上的挫折,主要来自封建礼法的束缚,以及世俗偏见的威逼,没有经济实力与没有社会地位,使文人遭受不幸。但剧作家安排最终总是文人士子应举得官,与相爱之人团圆的结局,则是元文人爱情理想光彩的闪现。这样将现实描写与对未来的憧憬融为一体,并没有影响戏曲艺术的真实性,反而增强了戏曲的表现力。读者从剧中既了解到所反映的社会特征,又窥见到文人的心理与追求  相似文献   
4.
石刻是文献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桂林碑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桂林各种戏曲演出活动的状况,多是通过碑刻中一些只言片语来勾勒其貌:一是凑份集资"醮戏"演出;二是酬神祭祀表演傩戏;三是墟日贸易村民聚戏。这些记录提供了清代桂林戏曲演出活动的珍贵资料,对广西乃至我国戏曲发展的研究具有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渭的《狂鼓史渔阳三弄》取材于《后汉书》的《祢衡传》,但作者采用发掘历史事实与发展历史精神相统一;“出之贵实”与“用之贵虚”相结合;“睛节结构”和“情感结构”相交融等艺术手法,对作品的情节进行了重构。作品在折射理想道德的光华,实现人物新的艺术价值,反映民众理想愿望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6.
元代四大悲剧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代四大悲剧,从一定意义上说,代表了元代悲剧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剧,在内容上追求人格美,力图表现坚持正义、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我国古代一种进步的道德观。在风格上,重视自然美,于人物真挚情感得以自然流露的同时,努力使作品达到天真自然、率直不隔的自然美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悲剧本身,它们还体现了悲剧美的特点,读后使人超越痛苦,振奋精神,这对于元代被压迫阶层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逵负荆》是元代水浒戏的代表作。它具有喜剧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作者重视喜剧形象的创造,其中包括善于把握不谐调这个可笑性的关键来塑造具有审美特征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的自我否定,来塑造、赞美人物两个方面。其次,注意喜剧气氛的创造,即采用误会法来处理戏剧冲突,利用错落有致的节奏设计和赋予剧中人物大量的诙谐有趣、滑稽可笑的语言来创造喜剧气氛  相似文献   
8.
阙真 《文化遗产》2008,(2):26-31
广西彩调剧具有突出的平民化特征。一是表现内容的平民化,包括题材选择与剧中人物意识的体现。二是语言风格的平民化,如生活气息浓郁、方言与民俗民歌的融入。三是创作主体的平民化,体现在剧目创作与演出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快乐剧种“的广西彩调,大多包含着对社会弊病的关注与讥讽,剧中有激烈的道德批判类的讽刺,更有不少揭露对象的荒谬与不谐调的喜剧性讽刺。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严肃写实,讥弊讽世,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二是悲喜交融,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三是让人物处于自我暴露的地位,达到对丑的否定。  相似文献   
10.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成为“天下夺魁”之作,除了内容上对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承继与发展这一关键外,形式上的不同和创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作品形式来看,王实甫把“董西厢”的叙事体改为戏剧的代言体。使人物复杂变化的心理活动得到更充分更细腻的揭示。从剧本组织来看,“王西厢”分本分折,使作品内容得到了更集中的体现。在宫调运用上,“王西厢”注意到气势的连贯和与剧情的一致性,使人物情感得到彻底倾吐,内容中心与特色得到更深层次的开掘和更大程度的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