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九八一年五月,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来自全国的训诂学专家和教师一致呼吁:高等学校、语文学界应该高度重视训诂学,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能及早恢复或开设训诂学课,其他学校努力创造开课的条件,争取尽早地开课,以使这门实用价值很大的科学得到普及。时间刚刚过去一年,据初步统计,开课的学校已达二十七所,至迟到明年就要开课的还有十六所。这是一个相当振奋人心的数字,标志着振兴训诂学的事业正在踏踏实实地前进。训诂学虽然是门古老的科学,但系统全面地讲授,这在旧中国的大学里也并不多见,因此作为一门课程它又是年轻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更急需解决。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尽快提高训诂学教学的质量,就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的提高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我们谨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说文》所收之字,是经过许慎选择、整理之后贮存于《说文》特定形义体系之中的汉字。因而研读《说文》会发现:《说文》之字与文献用字有所不同。处于使用状态的汉字,文献所用的汉字,由于并非出自一  相似文献   
3.
一《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他编写《说文》始自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一○○年),到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他于病中遣其子许冲进上,前后共二十多年。我国语言学史上的这部不朽的名著,是作者花费了半生心血才写成的。  相似文献   
4.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选自《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几句话:“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这段话极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超经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是晁错“重农贵粟”主张提出的一个重要依据。准确解释这段话,  相似文献   
5.
《说文》所收之字,是经过许慎选择、整理之后贮存于《说文》特定形义体系之中的汉字。因而研读《说文》会发现:《说文》之字与文献用字有所不同。处于使用状态的汉字,文献所用的汉字,由于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这里既有时代的差异,又有社会风尚的影响,所以其状态是繁纷多样的。《说文·叙》已提到“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的情况,到许慎那个时代,又存在着古文、今文、古文奇字之别,加之许慎编制《说文》有着特定的标  相似文献   
6.
论求本字     
“本字”是传统文字训诂学最习用的术语之一,所谓“本字”,是指与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直接、完全相吻合的文字形体,而义与形是否相吻合,旧来则是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标准的。前代训诂家在论及某字具有某义时,常常要探讨这个字是否用的是本字;如果不是,便要进一步探讨本字是什么,这种方法叫“求本字”。到了近代,“求本字”这种方法发展到极点,不但讲究字义要求本字,甚至有人竞提倡作文写书要写本字了。要求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7.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历史悠久,材料丰富,经验充足,成就极为辉煌。在封建社会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训诂学几乎概括了一切传统科学,据有极为显赫的地位。这是由两个原因决定的:第一,早期训诂学附骊于经学,是专为解经而设的实用语文学。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经书曾是历代统治者进行思想统治的强有力的武器,又是封建知识分子代代相传的求取功名的教科书。解经的训诂学,也就因此变得分外重要。从训诂专书《尔雅》居然也在汉代设立博士,以后又进入经书的行列,便可知道训诂学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正>一、一九二六年颖弟如晤:二十四日(即五日晚)得弟手示。其时即小女念惠殇逝之时也。次日接得书二种。皆无误。书皆好书。惜我更无心看矣。心绪愦乱。未知在世更得几时。学问文章皆宜由章句训诂起。弟已有甚深之基址。切勿遗弃。聊贡善言以报相知之厚。余无可云。廾六日晨 侃白①先生习惯,先书旧历,后注新历;不注“即某日”者,亦旧历也。下同。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是“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对于“备”字,《汉书·司马迁传》的颜师古注,《文选》的李善注都没有加以解释。近人有的把“备行伍”解释为“备数於行伍之中”,大概就是充数的意思吧。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於义未安。“备行伍”的备,应该解释为服,“备行伍”就是“服兵役”。试论于下。首先,备与服是同音通用的。(?)字甲骨文作(?),象矢在器中之形,后来演变成形声字,就是箙字,《周礼·司弓矢》:“中秋献矢箙”。郑玄注:“箙,盛矢器也”。箙亦作服,《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郑笺:“服,矢服也。”鱼服即毛公鼎铭文“簟(?)鱼(?)”之鱼(?),由此可知(?)和服是通用的,(?)和箙是古今字。(?)的本义是一种盛矢的工具,所以《说文·三卷下·用部》说:(?),具也。” (?)在经典中皆作备,而与服通用。《史记·赵世家》:“今猗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战国策·赵策》中的这段  相似文献   
10.
词义训释是指导人们阅读古代文献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是以揭示词的概括意义和阐明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为目的的。词义是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它不仅包含了逻辑概念的抽象了的内涵,而且具有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和接受的形象特点和感情色彩。我国传统的训诂学在训释词义时,很注意对词义特点的解释,这是值得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