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相似文献   
2.
正从命题的角度来说,古诗鉴赏试题是要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鉴赏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存在囫囵吞枣、终隔一层的现象。作答时往往笼统概括,大而无当,一系列名词术语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蜂拥而上,其背后显示出了学生面对诗词鉴赏的乏力和无  相似文献   
3.
陈澧以经学闻名,治词乃其余事。在浙西词派没落、常州词派光大的转折时期,陈澧不为浙常二派所笼绊,能大胆摭取二派论词观点,全面观照,审视得失,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其进行批评。他论词既不轻弃,也不盲从,而是汲取精华,融汇新裁,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词学观,同时以此药救当时词坛出现的弊象,真能为后来词坛之异军特起者导夫先路,"为近百年词坛张目"。  相似文献   
4.
文廷式生当晚清动荡的时代,一生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诗歌作品感世伤时、忧危念乱,与国运民生密切相关,真有少陵"诗史"之品格。无论从思想艺术方面来讲,还是从兴发感动的作用来讲,文诗都传达出一份深挚的志意和理念,给人以强大的感发力量,同时在模拟化用杜诗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一种转益多师、不拘一格的姿态,这与杜甫论诗主张及其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执著志意和理念暗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哲思     
正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朱熹浪淘沙宋·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相似文献   
7.
家国情怀     
正春宿左省唐·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  相似文献   
8.
正名师赏析登览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题材,诗人登临远眺,极目山河,个体生命的种种情绪纷至沓来,有思古幽情,有回乡渴望,有人生失意,有家国忧虑。本期所选的三首唐人登览之作结构谨严、格律工稳。章法整饬、感慨深沉,是登览诗写作和品鉴的范例。《登兖州城楼》首联点题说明此行到兖州来意,首先是探望在兖州做官的父亲,其次是为广见闻而游  相似文献   
9.
文延式在晚清词坛异军特起,独树一帜。其词作追步苏辛的风格为历来词论家所认同,然对于其词学思想,我们始终未能窥其全貌,笔者今从文廷式随笔、随录、笔记、日记等著作中辑出其论词之吉光片羽,加以文廷式《云起轩词自序》及施蛰存先生辑录之《纯常子词话》,并结合其《云气轩词》来略窥文氏词学思想之全貌。文氏论词力斥柔靡,济以豪宕;在创作上,主张步武苏辛,多元并融,其词学宗尚与以“清季四大家”为中坚的临桂词派卓然相异,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0.
面对传统吟诵衰落的态势,我们应加强古典诗歌的吟诵教学,将吟诵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求得一篇诗作之声情气韵,使学生通过诗作声音的美感体会诗歌所传达出的感人的力量,进而加深对诗作的理解,还能改变传统古典诗歌只注重字句、意象、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和理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课余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