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罗炳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外国教育史专家,原名廷光,号炳之,1896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小学、中学、大学和师范学校教师.1928年7月,他通过赴欧美留学考试,公费赴美留学,专攻教育学.1931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央大学、湖北教育学院、河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任教.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师范学院成立,罗炳之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后兼任院务委员会委员及院学术委员会委员.1962年,任江苏省哲学科学联合会首届副主席,后任学术顾问.1961年,特邀参加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并参与制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2.
课程实施是课程发展中的重要过程,而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生力军,如果没有教师的广泛参与和智慧贡献。再美好的课程理想也不能变为现实。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课程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关注和引导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各种改变,以求得课程变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从总体上讲:“主要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角色意识和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初步训练学生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为高师学生向合格教师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师学生对自己未来角色意识比较淡薄,通常在教育实习之后才理解和体验到自己所履行的角色义务和遵循的角色规范。高师学生未来角色意识模糊,必然导致他们对未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感、价值观等师德意识认识不够,也使他们在教育理论学习方面动力不足,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毕业后的工作适应性。为此,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从自身与学生两方面,就如何培养高师学生未来角色意识方面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陈华聪 《文教资料》2011,(6):123-124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课程改革中,让教师建立清晰的课程意识,并且能够从课程意识转向有效的教学行为,是课程改革得以真正实施的重要途径。课程意识是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以及对课程的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认识,包括教育目的的意识、课程取向意识和课程整体意识,对教学行为具有指向作用和解放作用。教学行为则对课程意识具有固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突破课程意识的限制。要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通过多元视野、教师赋权和教师增能等措施。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依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将课程意识与教学行为紧密结合起来,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