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北区第 47窟出土的八个残片文书进行了缀合、录文 ,在此基础上对八个残片加以考释、研究 ,指出这一文书是“唐开元廿四年 (73 6)后沙州检勘丁租脚窖钱粮牒” ,该牒文反映的新信息 ,有助于唐官府征纳丁租、租脚及营窖钱等深入了解和补充 ,其学术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两浙地区州县官学大致经历了由零散到普及、由不稳定到稳定、由随意到规范的演进过程。它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强调“求实”,在管理制度上追求周密,从而表现出稳定性强、普及面广、规模大、教学水平高等特点。繁荣的地方经济、发达的学术文化、重视教育的社会传统是两浙州县官学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应用突变理论建立了两端铰支的梁柱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借助数学方法,分析了粱柱失稳过程中平衡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经济的高涨,州县城市的兴盛,人口的增加,从北宋中期起,各种市镇在太湖流城广泛兴起,并呈快速发展之势。到南宋时期,不仅形成了颇为密集的市镇网络,而且市镇的工商业普遍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市镇形态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市镇的广泛兴起和发展,直接推动了太湖流域农村市场的成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引发了农村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对老师唐长孺教授“漫卷帘衣延草色,欲回春气入书丛”诗句的理解,将唐长孺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方法,归纳为“求实察变”.即对历史现象,包括出土文献,特别注意考察其真伪、虚实与正误,进而考察其演变、发展.严谨细心的求实,正是为了对历史真实作出理性的思考,探讨其变化发展的规律.因此,求实察变才是对唐长孺教授研究逻辑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浙北杭嘉湖市镇的徽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代中期起 ,越来越多的徽商进入浙北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市镇 ,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 ,尤以在丝织、米粮、木材、盐、典当等行业最为活跃。徽商不仅在促进当地市镇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对提升市镇品味 ,提高市镇的知名度、美誉度 ,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莫高窟北区第47窟新出文书中有5件唐代告身文 书残片。本文将其中4片缀合,复原成《唐景龙二年□文楚陪戎校尉告身》,另一片为《景龙年以后□文楚告身》。由此确认B47窟为唐□文楚瘗窟,二告身乃其附葬品。  相似文献   
8.
叶适的学术思想经历了由推崇理学到反对理学的重大转变,其晚年对理学的批判系统而深刻。他否定了理学的儒学正统地位,揭示了理学的本质,指出了理学的虚妄,批判了理学的极端化倾向,驳斥了理学的经义,又以完整的事功学说与理学抗衡。经过叶适的发展,南宋反理学思潮不仅在理论上走向成熟,而且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9.
乌海市所出西夏某参知政事碑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部分是作者的实地考察、多方了解,并对此前多人的实地工作予以介绍。第二部分是此残碑30行碑文的编号录文。第三部分经过考辨,推定为西夏天盛七年(1155年)七月三日刻此碑文。第四部分通过碑文和文献对碑主事迹加以探讨,如参与了维护皇权的一场斗争,得以在“御座”左右;筑守朔方边城和西征,特别是碑主参与西夏会同金兵攻打过凤翔、长安。第五部分考辨确认碑主身份地位,其直升到参知政事,是三品以上高官。通过上述实地考察,特别是逐字考辨残缺碑文,最后认知此“碑文之撰写,诗、书、史、传,典故重出……在西夏遗存下来的碑文中是不可多得的”;可填补一点内蒙古西部12世纪历史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用弹性力学方法推导出人工挖孔桩侧壁稳定条件和简单计算公式 ,供人工挖孔桩设计与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