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文性就是文本间性,互文性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改造包括视域扩大所带来的思维空间拓展,求同存异所导致的思维质量变化,个性化思维所促成的教学关系改善。追求互文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包括教师视角的互文性文本选择及其侧重,师生互文性文本理解的动态过程。走向互文性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选择包括问题导读法、比较辨析法和取譬连类法,大学语文教学追求师生关于教材文本、文献文本和经验文本的丰富互文性和融会贯通性,实现大学语文学习生态的根本改观。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新课改要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要改知识传授为经验重建,追求教学目标的以人为本;要改"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谋求教学关系的重新定位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新认识;要改关注答案与分数为关注自我意象,吁求教学评价的返本归真.  相似文献   
3.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追求教育生活中具体现象的学问,悬置成见、回归生活和反思性理解,是教育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关键词。从教育现象学角度观照,应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讲授对悬置的忽视,标准答案情结对学生生活世界的遮蔽,缺乏师生对教材、他者与自我三者关系的反思性理解;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包括教师精通教材与悬置的运用,教师主动倾听让学生的生活世界得以显现,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推进学生关于教材、他者与自我三者关系的反思性理解。  相似文献   
4.
问题教学中.教师对答案与标准的理解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把答案理解为不以学生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对象.以致将问题的答案等同于一个先在的结论。第二,把专家学者的文本理解结论视作答案的标准.认为向学生讲述专家学者的文本理解就是对学生负责。这两者其实有着相关性,即强调答案与标准的先在性和他人性.学生和教师都被排斥在答案与标准之外。那么,这一问题,到底该如何理解和解决呢?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两套初中语教材是指《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前(以下简称《大纲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精神,在原《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曲径通幽”是语文知识教学的方法论诉求。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沿用、加工、改编与增删,与学生的对话性交互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合理性选择、创造性转化和多元化理解,并为语文教学过程增添吸引力与趣味性。“曲径通幽”的实质是为了追求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活性化”。“曲径通幽”的特征主要有遮蔽性、过程性、探究性与审美性,其意义包括对直传知识教学方法的否定与超越,崇尚理性与彰显游戏性。“曲径通幽”的操作程序包括自我凸显、蓄势作意、劲举力张和长善救失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关于"什么是爱情和婚姻"的经典对话包含丰富的教学意蕴,体现在教学的活动性、隐喻性、生活性、反思性和艺术性五个方面;其重要启示体现在:学校教育要注意教育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通与平衡,教师要从答案情结转向生命关怀,教学的关键在于培植学生的"自否定"精神.  相似文献   
8.
结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分析,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材设计有四个特征:凸显主体性、强调整合性、注重生活性及体现灵活性;存在四个问题:没有阐明综合性学习主题设计的目的与意义、表现出寻求普适性的倾向、可能导致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和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偏向宏大。  相似文献   
9.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1](P2)并且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在语文课程阶段性目标中列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在与之配套的新教材也相应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明确把语文活动、语文实践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实施语文教育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现实途径.这一举措必将引发人们深刻的教学反思和深入的教研探索,进而促动人们关于语文课程、教材和教学的观念实现实质性转变,真正推动语文教育产生深刻的意义裂变.  相似文献   
10.
《社戏》是鲁迅为数不多的透着暖意和亮色的作品,反映作童年时代的生活情趣。关于这篇散化的儿童小说的教学,一般都是围绕情节、人物和环境三要素,从内容整体感知人手,在把握章故事情节与结构层次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我”、双喜和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