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2010年前后,"电子书包"悄然走进我国部分中小学课堂,尤其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电子书包"有大规模部署的趋势。目前,学术界对于"电子书包"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国外学者从技术与应用的角度对电子书包进行了界定,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计算机支持的数字化协作学习空间,它以网络为环境基础,支持师生、生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与资源共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上世纪90年代初期,"择校热"在中国社会兴起。1986年,我国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再次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14年1月,教育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关于适龄  相似文献   
4.
<正>程某,男,15岁,九年级学生,担任班干部,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水平;性格活泼开朗,人际关系较好。从七年级时开始追"非主流",目前仍在追。访谈记录:问:"你当时怎会选择追‘非主流'?"程某:"上到初中,开始熟悉上网了,而且那时很多同学都在追啊!看到其他人的QQ空间很漂亮之类的,自己很喜欢。"  相似文献   
5.
师:同学们,知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 生:10月12日。 师:再过三天是几月几日? 生:10月15日。 师:呀!真棒!数学学得真好,算得比电脑还快。(众笑)刚才跟同学们逗个乐。10月15日,你会想到谁?(略停)2003年的——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这个指标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巧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特有的优势,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颂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设计理念用“心理视线”去感知去领悟,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进而实现入境、感悟、激情的最佳境界。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步入“声、像、形”的同步画面中,使他们进入课文情境,进入人物角色。运用“看、听、读、思、议”等实践活动,从“人物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感悟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通过“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自我展示”全面提…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然而,阅读也有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难有阅读质的飞跃。因此,新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再次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这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曾经一度成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然而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语言文字训练”似乎正在淡出小学语文课堂。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再来讨论“语言文字训练”,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在目前这种背景下重温当年开展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话题,似乎也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杨再隋、吴忠豪、陈建先三位专家就此话题展开对话,或许我们对“训练”乃至语文教学能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话说“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对话的实质是什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近一年来,我们陆续收到不少关于“对话教学”的文章以及一些读者来信,他们也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疑问。为进一步加强研究,澄清认识,给大家以更大的启迪,我们特意邀请了于永正、张庆、陈建先三位名师就此进行了对话,请听听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