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奔流》作为“左翼学”中的名刊物,多年来因为政治因素而受到重视,其实,在政治表象之下有其独特的化意义:它是鲁迅独立思考“左翼学”的一个标志,鲁迅的化品格于此凸显。并因此而成为“左翼学”低声部叙述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莽原》在翻译上的贡献一方面得益于鲁迅的强力引导,另一方面则与各位译者的个人志趣相关。在鲁迅的影响下,《莽原》确立了"有益于中国"的基本原则,因之而对俄罗斯文学、日本文论关注甚多。鲁迅所译日本文论与韦素园主导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是《莽原》最为突出的成绩。鲁迅所译日本文论常"深得其心",是其建构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他山之石。韦素园将具有沉重、荒凉而又韧性气质的俄罗斯文学引入《莽原》,无疑增强了新文学可借鉴的外来营养之厚重度。鲁迅等人在《莽原》上的翻译实践之所以可贵便在于"和而不同"的共同存在,在鲁迅所倡导的翻译工作中,译者个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足够尊重。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内第一篇研究王小波小说的博士论文,韩袁红先生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一书是王小波研究中的巨大突破。本书作者以对王小波生命体验的关注、儿童情结的深层阐释以及对其创作谱系的细致勾勒取得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之功。此外,作者一个显著的优点是:不拘泥于本土经验,将王小波的创作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去作人类精神的普遍关照,发现其宽广的写作情怀。  相似文献   
4.
新潮社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学生社团,它深受《新青年》同人的影响,不仅主办了《新潮》杂志,还出版了"新潮文艺丛书"等书籍,这表明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了现代出版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传播作用并进行了积极尝试,这为以后的青年知识分子李小峰等人投入新书出版业提供了实践经验。由新潮社的发展可以发现,新文化话语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便是由出版与大学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文系主干课程之一,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包括各种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流派,认识中国现代文学运行的基本规律,阅读和掌握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了解重要作家的生平和创作历程、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在多年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是需要指出的:一、仅在现有的文学史框架内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社会的结合程度远非其他文学课程所能比拟,这也是新中国政权重视它并且将之作…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文学传播的先锋,北新书局出版了130余位著作人的作品,大大丰富了新文学的园地。周氏兄弟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与其内容的丰厚密切相关,而且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情书一束》的畅销则是作家有意炒作的结果,但终于只是“没有前途的畅销书”。北新书局出版诗集主要是源于自身的出版理想,因此,虽未能获得经济利益,却获得了文化象征资本。  相似文献   
7.
现代传媒与新文学关系研究是近2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拓展出来的新方向,有益于对中国文学现代性因素的多方位审视。在“重写文学史”的浪潮中,无论是整体性观照研究还是个案细部分析,都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判断。报纸杂志、文学社团以及出版机构皆成为研究对象,也由此导致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特质。  相似文献   
8.
《耶路撒冷》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富的意义空间阐释"我"与"我们",借助出走与回归,原罪与救赎的原型模式,书写出独属于"我们这一代"("70后")的心灵史诗。通过对初平阳等人精神褶皱的层层展示,《耶路撒冷》表现出当下"70后"写作的一种新突破:充满历史反省精神的个体私语写作。在将大历史、大社会处理成氤氲的精神背景之时,徐则臣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内在痛苦发掘意味着新的写作维度。徐则臣的个体精神私语始终与外部世界血脉相通,以内在之"我"沉淀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之痛。  相似文献   
9.
10.
《语丝》作为文学革命之后出现的文化期刊,对民间文艺的发掘延续了五四文学精神,在对民间文艺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不仅从文学、历史、民俗学的层面高度评价民间文艺,而且因此发现了将启蒙意旨传播给民众的可能途径。将民歌视作新诗创作的文学资源之一。如果说,民歌的收集具有新文学建设意义的话,那么对民间故事传说的收集就具有历史与学术的价值,可以将此视为从民间角度构建民众的被湮灭的历史。在此意义上,民间传说是“民众们的历史”。《语丝》中关于民俗的讨论提高了刊物的学术价值,也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门类。因此,《语丝》对“民间”的找寻具有深远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