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福建的制鞋行业是本省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个缩影。该行业女职工的特殊权益保护状况喜忧参半。为构建和谐福建,政府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把女职工的劳动权益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较为丰富的关于危机的思想理念,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自然危机意识与社会危机意识兼具;二是危机的处理和防范注重德性.中国传统危机意识并未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主导地位,从思想根源上看乃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所致;从社会根源上看乃是封建专制的弊端所致.当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传统危机意识可在以下方面彰显其现代价值:一是善于正视矛盾,居安思危;二是善于处理矛盾,临危不乱;三是善于化解矛盾,以和为贵.  相似文献   
3.
通过近期参与的福建省相关课题的调查分析,发现进城女农民工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强烈,但城市社会针对农民工尤其是女农民工的文化供给却严重不足。这种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说,主要是由于政府缺乏文化供给的意识和能力;企业缺乏文化供给的理念;市场缺乏文化供给的动力;农民工缺乏文化供给的自组织。改变这种状态,提升女农民工文化生活的助力可从这样着手:政府主导,强化农民工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企业主体,发挥工会女职工组织的纽带作用;社会支持,打造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市场参与,建立农民工文化需求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恕”作为儒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是日趋完善的。先秦儒学侧重其消极意义,汉代以后的儒者对其加以发展,使“恕”道之推己及人之意得到较完满、丰厚的诠释。恕道的合理内核至少有二:一,既尊重自己的主体意识,又尊重他人的主体意识;二,坚持利己与利他的辩证统一。发掘恕道的合理内核,其现代价值在于为当前的道德建构展示一个适合人们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道德系统模式,为规范不同道德层次的人我关系要求提供可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教育面临着如何真正繁荣的问题.其中,在理论教育上尚缺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乃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提出必须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理论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二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思政专业的本科生既是思政教育的显性对象,又是思政教育的潜在力量;既是今天思政教育的客体,又是未来思政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培养教育必须注意一、充分尊重教育对象个性,鼓励教育客体积极反应;二、健全实践机制,让客体扮演主体角色,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主体修养.  相似文献   
7.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应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工作方法,而且是思想方法,其立足点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和避免形式主义;其着力点在于解决人们精神层面的问题,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提升国民素质;其切入点应放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以传统美德为导引,树立人们的价值信仰。  相似文献   
8.
"公共文明"指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生活进步与开化的状态。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其城市拥有者的公共文明水准,而公共文明的成熟度也有赖于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共生活的积累。城市文明建设的公共维度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突出示范效应,彰显公共服务的执行力;二是强化荣辱观念,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三是培育公民社会,推进和转化公民教育成果。  相似文献   
9.
公民:“以人为本”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中,关于主体的问题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应当定位于公民."公民",其外延更为宽广,内涵更加丰富.将"以人为本"的"人"定位于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其实践价值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有利于加强监督、从严治党,防止将"人民利益"虚幻化;也有利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公民义务的履行,促进其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是国家运用公共资源和行政规制、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公民施加传统美德的教育和影响。促进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中国人精神家园的需要,是整肃党风政风民风家风、提升国家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传统美德教育制度化的途径主要有: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适度增设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大社会公共体系宣传和践履传统美德的力度,纠正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各种偏向;在道德典范的选树上,积极挖掘其传统美德内涵,实现公民道德与传统美德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