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一、上世纪80年代西方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意识形态之争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比较教育学界曾经有过一场关于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意识形态的大论争。1982年美国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主席爱泼斯坦(Erwin H.Epstein)在该学会的学术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左的思潮和右的思潮:比较教育中的意识形态》的讲话,由此引发了一场他和卡诺伊、福斯特、诺亚、霍姆斯等比较教育名家之间的交锋。  相似文献   
3.
互动式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把学生从一言堂中解放出来.在课堂内,借助教室、学校课程网络、互联网等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采取案例研讨、课堂讲授、习题考核等多元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在课堂外,借助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在线测试、文献导读等多维的课外教学力式,补充和延续师生间的交互.此外,还可以进行课程创新,通过师生参与式课程设计、聘请课程助理和课程信息员等多种途径,激励学生深入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师生间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交互.  相似文献   
4.
5.
美国华裔文学经典的显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颖、独特,新一族经典, 是我读《美国华裔文学选读》(以下简称《文选》)的第一印象。清新的封面,在美国文学教课书中从未见到过的美国作家的名字,顿时吸引了我。 美国华裔文学受到我国国内学界的重视不过是近十多年间的事。然而,近几年来它却引起越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分析了美国南方女作家奥康纳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颜色意象,并探讨这些颜色的内涵。作者这样选择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大量使用色彩来做比喻,不仅揭示了作者与宗教的渊源,而且折射出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从而客观上起到了警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角小波函数作为基函数和检验函数提出了一种Galerkin边界元法.当问题区域是单位圆时,推导了系数矩阵元素的计算公式,其显示了大多数元素是零,从而系数矩阵是稀疏的,且可由一些循环的对称或反对称子矩阵构成,因此存储空间和计算复杂度大大减少.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从种族、文化、阶级三个角度对围绕《华女阿五》的争论进行客观解读。指出作者黄玉雪塑造的通过个人奋斗获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华裔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文化,但评论界不少人认为她把具有多样性的华裔形象模式化了。文章就此争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并尝试给出客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理科实验班是全校理科学生中的精英荟萃,针对这个特殊的学生团体,本文探索发展一种适应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的全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音乐剧《汉密尔顿》荣获2016年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该剧以美国建国之父汉密尔顿为蓝本,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与话语的解构,有力地抨击了当下美国社会在文明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着的种族、性别与移民歧视等问题,借此重塑了建国之父、三位女性、外来移民形象,也重塑了公众的历史观。从新历史主义视角来看,《汉密尔顿》借助于颠覆性戏剧内容和现代黑人流行嘻哈说唱艺术,成功地创造了新的历史文本,为未来历史研究提供了新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