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县级广播电台宣传的重点在农村,理应切合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开展好对农宣传。  相似文献   
2.
记者与激情     
对于每天都要捕捉有新闻价值信息的记者来说,把握生命中的激情,让它贯穿于工作乃至生活之中,非常重要。德国诗人歌德有句名言: “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的去表现它。”一个缺乏激情的人,是难以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  相似文献   
3.
高考历史试题学术情境的创设,通常有引入历史学术成果、循证史论变迁及评述史学观点三种类型。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学可从勾连教材教参既有资源、摸索基本史料研读模式、发挥核心概念统摄功能、优化教学主线呈现方式以及发现新异观点学理逻辑、提炼经典试题研究范式等路径,进行教学调适,引领学生培育核心素养,学会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相似文献   
4.
陈祥龙 《天津教育》2021,(11):74-76
教学反思是改善教学行为和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门径。但在现实执行中客观存在“花自飘零水自流”的窘状:敷衍应付、偏于浅表、狭隘封闭和无暇顾及。究其归因是学校教研制度和教师理论修养、反思视界及研教认知存在欠缺短板。本文基于赋责激能、丰厚底蕴及优化教研生态、驱动研教并重等进路,针对施策,久久为功,当能回归教学反思质量提升理想。  相似文献   
5.
从明朝末年到民国期间,莒南县大店庄氏家族以科举起家,崛起为问鼎一方的豪门世族。其家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视道德、尊师重教、结社讲学、兼习杂艺的鲜明教育特色,对家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家族精英,同时给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合作教育和素质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废止前后,维新派的一些领袖人物对待科举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梁启超是其中的著名代表。晚清时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止。制度废止以后,鉴于对当时社会现象以及西学了解的加深,他们对科举制度又进行了重新的合理评价。这种转变过程打上了深深的时代与个人烙印,反映了他们随着社会发展对科举制度存与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陈祥龙  张永娟 《考试周刊》2014,(96):164-165
<正>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种行为中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优秀的校园行为文化对青少年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利用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建设校园行为文化,不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新颖独特,更有利于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锦溪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充分利用锦溪旅游文化资源,建设丰  相似文献   
8.
道尔顿制是流行于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著名教育实验。它的发展与时代文化变迁、学校改革环境和教育家的探索都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历史命运为今天我国教育实验如何保持长久生命力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9.
贾谊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基于自己八年的太傅经历并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慎交感”与“早瑜教”的胎教思想和“慎选左右”的幼儿教育思想。分析他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利与弊,有利于我们认识先秦时期的教育理念和我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对当代学前教育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的废止对近代教育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制度儒学的终结,使得传统的经史学科地位削弱,教育的主要场域从乡村转向城市,从传统书院转向现代新式学堂。学校的学科体系也随之转变,课程内容由以人文为主体转向以科学为主体,这些转向共同组成了近代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