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各国文化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南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古为四塞之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清朝初年,实行招垦政策,大批南方客民进入陕南,陕南经济才得以较快发展。一、南方客民之移徙陕南明清之际,陕南连遭兵燹。明末,这里是李自成义军与明统治者反复较量的重要战场;清初,陕南又是清军与抗清武力交战很长的地区,战乱使“汉沔间几无宁日”。连年兵燹还带来了可怕的瘟疫和饥荒。崇祯及顺治、康熙年间,汉中连遭水、旱、蝗、震、雹等灾害,“民死于锋镝、饥馑、  相似文献   
2.
明代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既有招抚流移,官给牛、种,收获官民分成,也有强迫把外省老百姓遣送到人户荒凉之地垦荒屯田。军屯,即派驻军队到抛荒严重的地方,一方面驻防,一方面垦种耕地。陕南在明代曾是屯田的重要地区,其移民后藏至今仍分布在汉水流域各地。由于志史对此语焉不详,陕南在明代屯田的具体情况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描述,而从支离破碎的史料及有关资料中只能观其大略。一、军屯及其移民从明初洪武时开始,就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以安置为创建大明天下而建功立业的官兵,并设卫、所进行管理。即把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  相似文献   
3.
京西万寿寺     
漫步北京城西紫竹院附近的昆玉河畔,远远即可看到一座古柏参天,气势恢宏的古寺,那便是被称作"京西小故宫"的万寿寺.万寿寺位于西直门外西北七华里处的苏州街东北侧,即明清时的长河广源闸西侧,是一处清幽、肃穆的皇家庙宇,也是一个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4.
5.
蜀河     
陈良学 《寻根》2004,(4):137-141
一 从陕南重镇安康沿汉江东下1 20里,经旬阳葫芦城再东下140里,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映人眼帘,古树倒悬,枝叶槎桠,云蒸霞蔚,屋宇重叠.这里是北出关中、南抵湘鄂、西通川渝的古代官道要冲,其山川地貌十分奇特.  相似文献   
6.
陈良学 《寻根》2008,(4):132-135
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陕南汉水流域,定居着一个庞大的吴氏移民家族,其后裔分布在汉阴、石泉、紫阳、镇坪、岚皋等地,遍及城乡.这一家族居住在山区的部分庄户,很多老人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湖南乡音,他们自称为“湖南吴氏”.湖南吴氏家族是怎样迁入陕南的呢?我曾在吴氏后裔居住最为集中的汉阴县堰坪乡考察一年之久,走访了数十位高龄老人,抄录了大量碑文石刻,并获得咸丰十年编修的《星沙善邑冷木冲吴氏族谱》一部,终于弄清了吴氏迁陕之来龙去脉.吴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由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直系后裔发展而来.吴姓人的远祖最早活动在中原地区,后来迁徙到江浙一带,受姓命氏,建立吴国.公元前473年,吴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夫差做了越国的俘虏,吴亡,其国室宗亲和黎民便以国名为姓氏.从此,在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便正式有  相似文献   
8.
陈良学 《寻根》2005,(6):64-67
在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交汇的江滨,坐落着一座瑰玮华丽的重阁,她襟山带水,负城临江,傍依南浦,遥对西山。那深碧的琉璃瓦顶,彩绘的斗拱飞檐,“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处处显露出宏伟壮观的气势和风采。这,就是江南名楼滕王阁。  相似文献   
9.
京四万寿寺     
戴承元  陈良学 《寻根》2008,(6):72-76
漫步北京城西紫竹院附近的昆玉河畔,远远即可看到一座古柏参天,气势恢宏的古寺,那便是被称作“京西小故宫”的万寿寺。万寿寺位于西直门外西北七华里处的苏州街东北侧,即明清时的长河广源闸西侧,是一处清幽、肃穆的皇家庙宇,也是一个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10.
陈良学 《寻根》2003,(5):130-138
2001年2月,陕西省旬阳县尖山乡发现了一部以范仲淹家族为主线的范氏家谱及范仲淹塑像。这是继辽宁省灯塔市柳合子镇发现手写本《由宋入清范氏家乘》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谱为高平堂《范氏大成宗谱》,木刻活字印刷,现存八卷300余页,较辽宁发现的手写谱体例更为完备,史料更为翔实。这些史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我国人口迁移史、古代宗族制度、民俗学等方面的课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