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是一个被男权文化挤压、遮蔽的弱势群体。历代文人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女子表示同情,但这是处于优势群体的男性高高在上的怜悯与同情。白居易与柳永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建立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是平等的关爱与同情。他们的态度源于自身的经历,影响着后代文人对于女性的平等关怀。  相似文献   
2.
《诗经.卫风.伯兮》与李清照《醉花阴》都表现了女性思亲怀人以至容颜憔悴的痛苦和悲伤,呈现出销魂荡气的憔悴美。不同的是,《伯兮》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抒发情怀,直抒胸臆,感情真挚朴实,具有民歌特色;《醉花阴》在《伯兮》思妇怀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士大夫文人的高情雅趣,融情入景,化情于物,抒情婉曲真挚。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在渭南居住约十年,其中最久的一次是丁母忧的四年。白居易作于渭南下圭阝的诗篇真切地反映了他复杂的人生情怀:仕与隐的矛盾、重情与忘情的纠葛、生命的痛苦体验与消解苦痛的释然。白居易在渭南的创作对研究唐代社会状况和白居易一生的创作及思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全面继承了自《诗经》以来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不仅众体兼备,而且非常讲究诗歌的表现艺术。宏观而言,他善于学习、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并力求创新,另辟蹊径;微观而言,从语言、意象、艺术技巧方面,他也善于学习前人,推陈出新,对后代作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杜甫对前代诗歌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可以从对面落笔、反笔见妙、以少总多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一生在渭南居住时间较长的有两次,一是2岁至4岁间为祖父丁忧,一是40岁至43岁间为母丁忧。第二次在渭南居住的4年间,为母守孝,建白氏坟茔,参加农耕,进行创作,这段生活对诗人以后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的句读、“故国神游”、“多情人”的解读等几个问题一直有较大争议。这些争议表面看来是断句与词语诠释的问题,争论往往陷人词律与考证的范畴,结论难免偏颇。词是抒情性的文体,理解应以文本为主体,结合特定的时代环境与作家创作心理,注重作品艺术构思的完整、意境的浑融、思想情感的统一,并立足于苏轼对词革新的贡献,以期得到相对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形成了自己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系统。《席方平》是最具代表性的佳构。席方平的性格发展与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有机结构。小说中曲折的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展开互为表里,正如中国画技法中的层层点染;将故事置于非现实的阴曹地府,使席方平成为一个不死的英雄,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又像泼墨写意。作品中有大笔勾勒也有细致刻画,从而使人物形象肌肤丰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8.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不是对历史、对现实生活原封不动的复制。学界对白居易《长恨歌》中一些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来讲,是有些人忽视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根本。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应该遵循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基本规律,尊重创作与历史、生活之间的关系,关注作家的创作心理,以求得到更接近作品内蕴、更符合作家创作意图的合情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