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往所有学说,都是把语言看成一种结果,尽情去追溯这种结果。语言起源问题,也是作为一种结果来探讨。在我们看来,语言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机制,一种生成过程,一种与语音联系在一起的语义层级系统的生成过程。这样,就可探讨出语言起源时的初始形态  相似文献   
2.
语言和意识的关系性质,以及与之关联的语言的本质问题,在哲学史、语言学史中始终是两个相关的论争中的问题。本文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意识观与语言观,以及理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就这个对哲学、语言学以及其它许多涉及语言问题的学科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问题,提出了语言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要点。指出,语言是人的意识的物化的控制系统。语言的功能与构成方式,导源于人与物的实践性关系、联系,以及外部环境中的物与枷的关系、联系。语言存在于控制信息的意识过程中。语言是人脑在人的实践中对信息实现自控制、自组织、自调节的产物。语言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的控制系统,其主导的控制信息的功能是,变外部环境的物质信息,为人脑的观念信息。控制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控制种种不同形式(如图像识别、直觉思维、抽象思维等)现实的意识反映过程,等等。从而揭示了语言与意识的共存关系性质。并指出,语言问题的全部复杂性,在于人脑和信息的复杂的关系、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语言是结构模式,是一个自足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学从静态角度分析语言,是为了从构成元素上把握这一物质对象的本质,这种分析无疑是必要的。然而,从历史的、发生的角度看,对语言仅仅做静态的结构分析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存在的自然形式并非“静态”的,而是一种活动过程,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其存在形式的。正如从解剖学的角度认  相似文献   
4.
论语义规范场——关于“表层、深层结构”的规范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1·1 本文肯定转换一生成语法关于语言中的每个句子可以区分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理论。认为揭示语言中的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方法论意义,是转换一生成语法的重要贡献。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深层结构”解释很不一致(实际也涉及对与之相关的表层结构的解释),有的学者甚至不承认这一语言现象的存在。作为这样一个重要的语言学的科学概念,似乎还是一种“猜想”中的存在。能否提出一种理论模式,既能概括各种分歧解释中的一些可取的看法,又能较完整地表述“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实际存在方式,这是本文所追求的,这个追求更多地是方法论上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证语言的功能与构成方式均导源于人和物的实践性关系;论证语言的三个重要品格,即实践化品格、意识化品格和逻辑化品格。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人文哲学正是以背离语言基本品格而实现其背离语言本质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普通语言学体系,是建国初照搬前苏联的。当时苏联针对马尔院士的"语言具有阶级性"观点,集中论证了语言的社会性。然而,语言作为意识的物化控制系统,其性质远非社会性一种品格能概括。人类自然语言具有三种重要品格:实践化品格,意识化品格,逻辑化品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探讨图象识别、语言理解与直感思维的共性和联系,来揭示语言与意识关系的深层内容。语义块是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知识汇合的最基本的语言模型。三种反映形式的共性和联系,集中表现在都要借助、运用语义块,都要以语义块的不同作用来实现反映过程。图象识别表现为信息图象与语义块的符合;语言理解,表现为语义块在主方与客方的通讯过程;直感思维,则是图象识别在主体意识中的接通和与之相应的语义块在主体意识中的接通过程。  相似文献   
8.
语言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是整体的,不是局部的,然而语言在人的认识中却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由于作用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思维形式。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原话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129页)。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而不是什么外部介入的成分,这是分析语言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本世纪被人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指出:“没有符号的帮助,我  相似文献   
9.
1、引言 1.1 人的意识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探讨语言在意识建构中的作用,对于科学地解释意识的本质及人的意识活动的特有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哲学史上,像杜林、叔本华、伯格森等人之所以提出存在不需要语言的“纯粹思维”,除了各自为了借此论证自己的哲学思想外,作为认识上的原因,还在于从他们的哲学认识论出发,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语言在意识建构中的作用。事实上,哲学史上经验论与唯理论都不可能建立正确的语言观。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提出,由于引入了实践的概念,才使认识论、也使语言观从迷雾中解脱出来。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主要推动力,在它们影响下,猿的脑髓逐渐变成了人的脑髓”,而意识只是“人脑这块特殊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即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意识导源于人的变革外部世界的劳动实践,同时借助语言(语  相似文献   
10.
语义的构成,西方国家理论很多,流派纷呈,但他们没有回答清楚一个基本问题———语义究竟是什么?“实践—知识论”认为语义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的语言表达。其理论框架为实践—知识—语言表达。根据这个理论框架,可以批判语义杜撰论、语言决定论、欧美分析哲学等唯心主义语义学思想,并可说明其在建立、证实其它学术思想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