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诗集《光斑》的解读,发现其诗歌充满着“疼痛之感”。诗人运用浪漫现实主义的笔触,令这种疼痛表现出了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信仰的执着,从而探索出诗人作品中的根基性和向更为广泛的维度拓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靳乾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24-128
从生命与死亡的轮回、都市与故乡的求索、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三个创作角度,探讨了胡海泉的诗歌与歌词作品的艺术内涵,发现其作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并富有哲学超验的元素。而且他的作品既传承了古典诗词的精髓,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心理。其诗歌与歌词作品互为参照,达到了诗性共融的境界,为诗歌与歌词艺术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站在"攻受关系"的角度,本文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敬神十四行诗进行了个案分析,旨在探究"攻""受"在文学上的美学范畴,并使诗作本身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手法明朗化,反映了诗人邓恩犹豫彷徨的宗教立场。  相似文献   
6.
模因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对文化进化规律进行阐释的理论。其实语言也是一种模因,二语习得的过程是语言模因进行复制传播的过程。模因论对二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启示。本文用模因论分析了二语习得过程,并着重从创设良好模因环境和教师应尽的职责两方面阐释了如何保证语言模因的输入和输出。  相似文献   
7.
中国姓名是中国文化所寄予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翻译趋于文化转向和"权力关系"转向的背景下,中国姓名的英译也受到"权力关系"效应的影响.以当前网络热烈讨论的"赵C"与"中国女排运动服上的姓名英译"两则事例为启示,从权力关系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姓名英译规范的必要性,揭示了中国姓名英译在建立与西方对话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应保留本民族特色及其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8.
济慈著名的颂诗《希腊古瓮颂》在学界有着丰富的研究。从格律及音韵变化的角度结合格律研究者Paul Fussell的文学批评理论对这首诗进行重新解读后发现,济慈诗歌创作中的音韵格律与其诗歌意义、感官原则、审美观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并起到了完美的融合与烘托作用,展现出了他对关追求过程中的另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中国姓名是中国文化所寄予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翻译趋于文化转向和"权力关系"转向的背景下,中国姓名的英译也受到"权力关系"效应的影响。以当前网络热烈讨论的"赵C"与"中国女排运动服上的姓名英译"两则事例为启示,从权力关系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姓名英译规范的必要性,揭示了中国姓名英译在建立与西方对话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应保留本民族特色及其文化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在翻译的"文化转向"背景下,根据文化操纵学派的理论,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对王维4个英译本译文外的文化操纵表现形式——选材、序言、注释等进行分析,考证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点对译著的影响,以及对读者理解范畴的功用,以探求在翻译过程中折射出的文化关系和译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