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关注我刊的朋友,应该对“韩兴娥”这个名字不陌生,去年第11、12期,今年第3期刊载了她“两周学完一本教材“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精博结合,大量诵读”的海量阅读实践与“举十反一”的母语习得之道。她对“一年一本书的正常教学进度”的大胆突破确实令人瞠目结舌,而她的学生表达、阅读和写作水平之高更令人吃惊(我刊将选登她的课堂实录和学生习作,敬请关注),她醉心读书、享受课堂的幸福教育人生,还在困惑“到底怎么教语文”并为分数和种种考评而忙碌的一线教师也许会纳闷:相貌平常、衣着朴素、不擅言辞的韩老师是如何蹬出她不可复制的快乐成长之路的?一起听听她朴实无华的成长自述吧。  相似文献   
3.
韩兴娥 《小学语文》2008,(11):50-52
课改之前,低年级1250个生字的识字任务完成起来都有困难,现在要求低年级认识1800个生字及课外阅读5万字,很多老师反映难度太大。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这样的“间接”阅读,而不喜欢“直接”阅读,因为“直接”阅读中有许多字是他们不认识的,这种阅读使他们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小学一二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中文阅读,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这是自主阅读的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韩军老师认为,母语学习要"举三反一"而非"举一反三".如今许多家常误和公开课却是"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一首七言绝句28个字得品味一小时;一篇几百字的散文两节课讲不完,下课了还在匆忙总结主题、布置作业.课堂上最忙的人,一定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连珠炮一样地问,一次又一次地俯身打开一个又一个课件(制作匆忙,不免出理错字病句)……教师素得满头大汙,学生却在开小差.  相似文献   
6.
我所进行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即大量课本之外的书进入课堂,在课堂40分钟之内全班共读同一本书,读完一本换一本,课本以外的阅读占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课内海量阅读让整个班的孩子踏上了阅读快车道,我的教学笔记《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在当当网上畅销,我们师生共同走上了幸福的书香之路。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千多年前,韩愈就为我们指出了"师道"的理想境界:教学相长,共同成长.遗憾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细读文本,剖字析句,老师牵着学生走的"高控型"课堂,却是今天语文课堂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韩军老师认为,母语学习要“举三反一”,而非“举一反三”。如今许多家常课和公开课却是“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一首七高绝句28个字得品味一小时;一篇几百字的散文两节课讲不完,下课了还在匆忙总结主题、布置作业。课堂上最忙的人,一定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连珠炮一样地问,一次又一次地俯身打开一个又一个课件(制作匆忙,不免出现错字病句)……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开小差。 小学语文课文有那么复杂、深奥,非得入地千尺地“钻探”吗?为何一学期200多个生字都掌握不了?学了6年母语,为何400字的短文也写不顺畅?低耗高效,真的很难吗?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韩兴娥老师中年级语文教学的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灵感。欢迎朋友们就此话题发表看法,来稿请寄廖巧燕,信封上注明“争鸣”。邮箱:liaoqiaoyan@126,com。  相似文献   
9.
<正>学生喜欢读儿歌,会不由自主地反复读。除了能够识字和提高阅读能力外,还积累了很多活泼的语言。"脉"这个多音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读难度较大,但如果通过背诵儿歌的形式学习,只要"扯着嗓子读"就能学会。如"猫咪爱上鼠大哥/含  相似文献   
10.
删繁就简 课外读物课内读的时间从何而来?首先要删除没有多大价值的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比如拼音教学,鼻音、翘舌音等知识不用教,孩子也能学会拼读音节。在识字教学中,我很少让学生口头组词,因为低年级学生对用来组词的字只知其音不知其形,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认读词句,不只省时间,而且效率高。期末考试前,我才让学生“临阵磨枪”做几张试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