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幼小衔接,应该是双向衔接。单向的幼儿园向小学衔接,是加剧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需要小学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小学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努力不能仅在外围绕圈子,局限在入学前的简短培训、入学一周的熟悉环境、了解规范等,需要从宏观上统筹设计整体课程,从微观上保持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连续性,从保障条件上,加速师资培养同步、环境共建等,以小学低年级的课程改革驱动整体变革。放眼国际,发达国家在课程方面有利于幼小衔接的措施与经验,为我们带来不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项纯 《中国德育》2010,(6):76-78
日本小学教育采用班级负责制,即由一名教师完全负责一个班级的教学和生活指导工作。本文阐述了日本小学班级负责制的由来及内涵,分析了日本小学班级负责制的特点、优势、不足以及改革的趋势,为我国小学教育,特别是提升班主任教师素质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一、实施学力调查的背景和原因2007年4月日本实施了全国学力状况调查。尽管日本在"二战"后的六十余年间,曾不间断地进行过多次不同范围的抽样学力调查,包括参加有关的国际  相似文献   
4.
项纯 《今日教育》2024,(1):44-47
<正>从有质量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建设步入新时代的主题。“双减”政策进一步明确了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根本要求,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成为迫切且艰巨的任务。“双减”背景下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有赖于纵向层次、横向要素、内外关系的衔接与协调,亟须统筹推进教育教学中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使之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项纯 《辽宁教育》2015,(8):86-87
幼小衔接,应该是双向衔接。单向的幼儿园向小学衔接,是加剧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需要小学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小学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努力不能仅在外围绕圈子,局限在入学前的简短培训、入学一周的熟悉环境、了解规范等,更需要从宏观上统筹设计整体课程,从微观上保持教育教学方式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日本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加强建设高水平科研基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该特点集中体现在"21世纪卓越科研基地计划"这一政策中。本文主要介绍了"21世纪卓越科研基地计划"主要内容,分析其出台的背景,特点、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项纯 《今日教育》2013,(2):20-23
"提质"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评价对教育发展起着主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评价改革一直是教育各项改革中最敏感复杂:也是最需大胆探索、谨慎推进的难点问题,其中又以考试招生制度为首。自主招生、多次选择、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将是未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日本形成性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被介绍到日本以来,由于其具有改进教学、有助于保障全体学生学力的功能而受到关注,对相对评价占支配地位的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性评价通过与注重教学研究、巧妙利用学生"出错"等日本本土化实践与理论思想的结合在日本得到发展并扎根。进入90年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形成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日本传统教学思想的视角对日本形成性评价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案例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师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推进中,教师适应性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我国东中西代表性省市内近2 500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及典型性访谈表明:当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在总体上表现较好,但在态度、行为、能力和理念上的适应性各有差异;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课改的适应状况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研究还表明,教师主体因素、课程自身的适切性、教师获得的内外环境的支持等对于教师适应性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理性把握现状,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提升学校文化适应性,关注农村教师群体,加强课程配套措施保障等进一步改善教师适应性状况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项纯 《今日教育》2015,(1):32-34
"把改变教育领域内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的学生评价标准、学校评价标准,与改变家庭、社会、用人单位唯学历论的人才评价标准相协同,从评价观念、政策措施和用人机制以及社会制度多个层面进行整体协同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