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落脚点是破解难题,根本在于推动科学发展。落实到教育系统,就是要通过大讨论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创新思路方法,利用建设教育强县这一平台,破解教育加快发展中的难题,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我县教育工作的新跨越,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建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快乐体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作用下,主动、自觉、兴奋地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学习,实现知识内化的一种学习方式.构建快乐的课堂,让学生体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新课程倡导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即评价主体多样化,教师、学生、他人都可以参与评价;评价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形式;评价方法也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中提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让我们从课堂上做起;创新的课堂气氛必需是鼓励创造;创新的课堂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下空间;创新的课堂要让学生勇于设疑、编数学题。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我们进行了“自主学习,让位创新”课堂改革实验。下面以“圆锥的体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册第49-50页例1)教学为例,具体谈一谈“让教于学生”、“让学于学生”、“让权于学生”的课堂教学体会。一、目标,让学生明确。每学习一个新内容,教师巧设导人,进行思维启迪,让学生说出学…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的联系及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月至对页例1和例己长方体、正方体和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低六和作和单价的共础卜讲行或学的。济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自…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目标:1.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一运算顺序的教学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导语,讲清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内容,并自学完例1和例2以后,教师应提出:例1中的除法转换成乘法后,为什么"+"号前后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运算?教师还可出示下面的式题,让学生编号画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二、脱式过程  相似文献   
9.
〔导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06 -108页和练习中的第1-4题。本课时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圆 ,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和掌握同一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会用圆规画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导学思路〕1 为了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导学为主线、尝试创新为目标”的教学思想 ,这节课在备课时 ,没有规定先教什么 ,后教什么 ,而是激励学生从尝试读书入手 ,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知识 ,发现什么新知就说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快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促进学生各种素质和个性的全面、主动发展,我校于1997年下半年开展“形成性内化教育”实验。 形成性内化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范式,强调外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育)有关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主张通过主体活动促使学生良好素质从低到高、从单项到全面渐进地形成和发展。具体地说.形成性内化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感为中介、激励为核心、隐性教育为特征,主要通过激励、诱导、感染、陶冶等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在动情的基础上认同有关道德规范要求,并逐渐转化为自我需求、内在信念,培养起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及一定的道德判断、评价和自我教育等能力;同时,在努力开发学生意向动力系统的基础上,坚持因材施教和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