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古代国家形成后,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进行,出于对司法官吏的培养、法律知识的宣传及法学理论的研究等需要,法制教育活动也开始出现。探讨先秦时期法律的传播教育的状况,有助于了解我国早期法制的发展进程和加深对法律在当时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一据史书记载夏代已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里讲到夏代就“设为序学校”,以教育培养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射御礼乐等。传说中的夏礼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祭神祈福的祭扫仪式改造而成,以《史记·礼书》所讲的“上事天,下事地,酋先祖而隆君”为主要…  相似文献   
2.
在国有商业银行候选经理人与国有银行股东政府之间,存在着有关候选经理人能力诚信水平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人市场的逆向选择.候选经理人为了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控制权,必须在政府效用最大化的约束下,选择最优信号发送机制,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候选经理人最优信号选择行为和政府信号筛选偏好相互作用的结果,使行政履历和国企履历成为两个最优信号.如此,中小企业融资难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宗教、道德等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上经历了由混合到分离的嬗变过程。在西汉中期的法制转型中,随着儒家学说定于一尊,被囊括在儒家思想之中的宗法性宗教对汉代法制产生了直接影响,赋予法律以神秘的力量,使汉代法制具有宗教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面对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公共治理转型,在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中,社会工作对于推进民族地区新型社会治理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协同视角为社会工作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协同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协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机制的专业优势;汇聚多维度需求的社区治理为二者的协同共生提供了主要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脆弱是影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严峻形势,不仅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安全,也对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区域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在扶贫开发中,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以适度开发、发展生态经济、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力度和重视生态文化等策略,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林 《甘肃教育》2023,(14):91-94
基于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是学生深度学习学科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将学习任务群设计作为开展单元教学的重要抓手。文章主要从提炼任务群学习目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规划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提出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经济立法是战国秦汉时期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战国时期法家初步形成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经济立法思想,并通过国家干预市场和工商业而孤立地发展农业的有关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秦代沿袭了“上农除末”的法家传统,但在处理农工商之间的关系时表现得较为灵活,表明秦代在经济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农工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所认识。汉初一度放松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弛商贾之律”,实行农战分离,富民以安天下。武帝时实行以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政策,再次加强对工商业的控制,使汉王朝的社会经济方式由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控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一直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也应包括作业批改,因为作业批改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裁体,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教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雏护与适应.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和心理,是导致少数族群及其社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正确处理族群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适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少数族群及其社区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体特点出发对萧红的抒情语体作了分析,认为:萧红的抒情语体非常重视利用语音来传达情感,在选词构句方面经常偏离语法规范并且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反讽等修辞手段来强化情感的表达。这种抒情语体的形成与萧红的个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