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格面具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人格面具对于道德的积极作用在于,可以培养个体对集体、社会权威的顺从,可以促使个体更好地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的道德生活。另一方面,人格面具也有负面的影响。当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并将这一人格面具等同于自己,等同于整个人格,那么人格中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压抑,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与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就会发生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使人陷入一种紧张的异化状态。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态是某一历史时期内社会上广泛形成和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中的知、情、意、行和价值取向的总和。调查显示,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美誉的高校教师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心态出现了一定偏差,表现为法制意识薄弱、政治参与性低、仇富仇官和怀旧情绪等。但总的来说其心态基本良好,价值取向积极、社会情绪乐观、具有比较清醒的社会认识、强烈的责任意识,表现出了积极的道德践行。鉴于社会心态是主体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且与时代的整体精神相联系,笔者认为应从促进社会公正、激发参政热情和伦理道德建设等方面入手来塑造高校教师的和谐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3.
论合作基础上的教师权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权威的形成可以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意义上获得支持。在社会学的意义上 ,教师权威是法定的社会权威。本质而言 ,教师权威的形成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其现实性上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的根本的决定性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传统教育及其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和教师权威是与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相一致的。传统教育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看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大工业革命后熟练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 ,推动着教育机构———学校的普遍设立和教育活动的迅猛发展。在此阶段 ,有意无意的“工…  相似文献   
4.
试析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化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必然过程,也是个体汲取道德营养,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而道德规范的内化与个体的心理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归纳道德规范内化的心理效应,并分析其成因,不仅是道德教育所必须,也是伦理学所必须。  相似文献   
5.
关于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党[2000]21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等文件中多次强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遵照这样的精神,本文着重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重要性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等问题。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这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的"问题行为"与犯罪心理学所认定的"越轨犯规行为"都是对某些行为规范的偏离和违反,在这个意义上说,两者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对于"越轨犯规行为"的科学分析和有效转化,犯罪心理学领域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标签理论。如果用该理论解读学生的"问题行为",那么它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转化也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人文”是两种不同的人文传统。“精神”与“方法”是两个层面上的人文要素。大学人文教育应该从办学和教化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威特罗克生成学习模式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特罗克生成学习模式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马向真威特罗克(Witrock.Merlin.C.193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荣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E.L。桑代克奖(这是对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最高奖)。威特罗克根据认知心理学去探讨教育工作,这不仅对教育心理...  相似文献   
9.
道德认知是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常 ,人们把德育过程中道德认知的协调性当作主要的研究对象和工作目的 ,这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合乎社会规范 ,形成社会预期的道德品质。但是 ,德育过程中的认知不协调是更常见、更具有教育意义的现象。所谓道德认知不协调 ,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过程中 ,新的道德认知对象对个体教育道德认知结构或认知方式形成矛盾性影响 ,从而产生个体道德认知的困惑、迷惘。严格的说 ,每个社会生活的个体 ,只要遭遇具有道德判断的事件 ,就会对其道德认知或道德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影响无外…  相似文献   
10.
老刘是我的一位朋友,听说我最近在搞心理咨询工作,就带着他正在读初二的儿子刘杰找上门来。第一眼看上去,刘杰的脸色苍白,显得没精打采。老刘告诉我,刘杰学习很用功,也很自觉,就连星期天,节假日也呆在家里做功课,还时常挑灯夜战,可是学习成绩并不好。刘杰说他自己也想玩,可想到升学考试,又只好拿起书本,书看了不少,但书中的内容并没有记住多少。近来常觉得头昏脑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