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伤逝》的文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体学基本理论,从叙述角度,词汇,句法,修辞四个层面对《伤逝》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揭示了《伤逝》叙述角度的独特,词汇句法的丰富多彩,修辞的多样,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与魅力。  相似文献   
2.
隐喻的否定形式的理解是隐喻中一个棘手的问题。高原在《谈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的两个问题》一文中以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在解释隐喻否定形式时陷入困境,作为一个重要理由质疑莱氏隐喻理论。分析文章在该部分的论述存在不当之处,指出"两步加工"的观点没有实证基础,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前期研究发现,词汇笔记本的应用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进行自主词汇学习。本研究将用Range分析117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一学期所记录的英语词汇笔记,通过问卷调查探究选词原因和来源,其分析结果有助于促进教师和研究者分析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词汇笔记中选词特点,从而指导学习者更有效地运用词汇笔记本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4.
本文关注介词的空间意义,将其置于动-介-名结构,对动词-介词-名词结构进行动态识解分析。名词在介-名组合意义的产生中有影响,动词对介-名组合施加了限制,从而催生了识解的完成和最后意义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介词的意义变化不大,其在不同的动-介-名结构中的不同意义是不同的上下文实时给出的,介词的多义网络可以简化。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兴起后,介词多义性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在Lakoff(1987)等学者早期研究的基础上,Tyler与Evans(2003)提出了原则性多义网络理论,首次提出介词义项认定的原则,为介词over提出了更加简约的多义网络,影响深远.本研究是从认知语法的视角去审视反思该理论,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前提错误,将介词与其邻近词合作产生的意义加给了介词本身,其结果就是依然给介词划分了过多的本不属于介词的义项;二是在具体做法上存在实例与义项错配的现象.研究认为,在介词多义性的研究中,需要对介词的语义本质正本清源,如此方可得出更为合理的多义理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时下流行的"语言模因论"观点进行重新思考,从四个角度挑战其解释力:模因到底是什么,让人费解;将人的作用置于何处,未能说明;模因接受有差别的原因模因论难以作出解释;难以解释语言所体现的人的目的意图。将其与仿拟研究作对比分析,显示该观点并没有表现出优于仿拟研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