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表情达意的形式和工具。语言文字是语文课文、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建筑材料”,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教学,“道”无法载,“情”无法移,“工具”不能掌握,“基础”定然打不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便是一句空话。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语言因素的教学,着重在语言的理解、感受和运用上下功夫。何谓语言因素?具体所指有三:语义、语感和语序。加强语言因素的教学,就是要在读写教学的全过程中处处扣紧课文语言,注重精读细阅课文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语义,  相似文献   
2.
不妨举其中的两段以作说明。一段是写“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的回环斗折的地理形势的:“……观看那蜿蜒曲折的河岸,又是另一番情趣,有的河岸陡削如壁,有的却坦荡如平地,有的斗折成直角,有的呈半月形状,更有的是流水流进一个凹进去的洼地,缓缓移动,移动到遇着凸起的河岸又回旋出来……难怪民歌说‘:浏阳河弯过九道弯’,果真名不虚传。”另一段是写人,写老船工的外貌和工作精神“:在我的家乡,连接浏阳河两岸的是一只渡船,摆渡的是一位老人:红黑的脸,脸上有几道仿佛刀刻似的皱纹,深深的;眼睛有些红,眯着,那是经常风吹的缘故吧。一双大手,青筋暴…  相似文献   
3.
《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多思》是本期所报道的“语文人物”马清泽老师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于《湖南师范学院学报》(今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后被《新华文摘》列目的一篇论文。二十多年过去了,重读此文,依然感到“言之有物”,令人神清气爽。原文较长,本刊分上、下两期转载。  相似文献   
4.
(续上期)不妨举其中的两段以作说明。一段是写“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的回环斗折的地理形势的:“……观看那蜿蜒曲折的河岸,又是另一番情趣,有的河岸陡削如壁,有的却坦荡如平地,有的斗折成直角,有的呈半月形状,更有的是流水流进一个凹进去的洼地,缓缓移动,移动到遇着凸起的河岸又回旋出来……难怪民歌说:‘浏阳河弯过九道弯’,果真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5.
名闻遐迩的长沙市一中,创建于一九一二年,是湖南最早出现的省级公立普通中学。开办时,毛泽东同志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该校,就读一期后转入师范学堂。以前,这里还珍藏过他签名留赠的一本书——《欧洲和议后之经济》。  相似文献   
6.
三、把握语序——讲求规律,给学生树立范例,以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典范课文的语言是“言而有序”的,这“序”就是指规律性。人们是怎样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千差万别的思想感情的呢?此中必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可循。把握语序,就是启发学生以典范课文的语言为范例,从读学写,以读促写,在自觉的语言模仿和创造中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归  相似文献   
7.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之享同志曾担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领导全省教育工作10多年。这10多年是湖南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唐之享教育文丛》正是唐副省长长期从事教育领导与实践所结之果实,长期思考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得之经验。本人在岗时曾多次听唐副省长的教育工作报告,在如何当好中学校长、如何搞好学校管理等方面经常受到教益和启迪;现在读他的一些文稿,  相似文献   
8.
马清泽 《湖南教育》2009,(12):48-50
人老了,或许都会情不自禁地追忆逝水流年,特别是在这斜晖脉脉的校园。 1937年,也就是“芦沟桥事变”爆发的那一年,我出生在湘南的一个山村——湖南省永兴县。回望白云苍狗的过往,如果要给我的人生寻找最重要的关键词,“中学”无疑是我的不二选择。读中学、教中学、做中学校长,我七十多年的人生岁月,竟然被“中学”占去了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9.
在作文教学中,大家都强调多读、多写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对的。但在强调多读多写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多思。近代教育心理科学证明,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就是看他的思维能力如何。经验表明,只有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们才能打开知识的宝库。任何学习实践,如果离开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则必然是  相似文献   
10.
<正> 语文课,是一门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课。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同其他学科比较,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工具性和基础性。 思想性(还有文学性),显示语文具有表情、达意、载道的功能。语文教学又具有移情性的突出特点。 工具性,是指广泛的社会应用性,理解、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课无论用什么方式来教,都应当围绕这个最终目的,而不应当忽视、甚至忘记这个最终目的;语文课,无论用什么方式来教,都应当围绕这个最终目的否则就是舍本求末。 基础性,表明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个体能够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也是构成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