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业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以其铸魂育人的底层逻辑为出发点,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作业的规律,制定以重现式策略溯源传统文化助感悟、以情境式策略再现传统文化促理解、以条件式策略挖掘传统文化展思维、以开放式策略延伸传统文化活思考四条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量感是2022年版课标唯一新增加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长度量感是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量感的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史宁中教授认为人类对距离具有本能的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与思维的双重作用,抽象出长度的概念,进而认识长度与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客观联系[1]。伍鸿熙教授认为长度的测量与认识对学生理解数轴、感悟数的一致性具有重要价值,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2]。  相似文献   
3.
挖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嬗变的逻辑、深入理解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内涵、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梳理综合素质概念形成的历史脉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概念认识的萌芽阶段,综合素质从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在概念的发展阶段,综合素质从基础目标走向多元兼顾;在概念的深化阶段,综合素质从五项并举转向“五育融合”。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嬗变的逻辑起点是教育矛盾的时代变化,嬗变的现实逻辑是社会发展的阶段跃进,嬗变的价值逻辑是人的发展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内涵具体表现为:对接世界、丰富内核,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内涵;转变理念、回归初心,凸显综合素质重要价值;智能加持、打破局限,谋划综合素质的深远发展;技术赋能、开拓创新,指向综合素质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