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小波是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有着独立思考的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建构了独特的诗学理论。本文结合其创作实践,从文学本体、叙事策略、审美价值和审美形态等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长于以丰富的意象直观地表达生命感受,总体而言,这些意象大致可归类为时间、空间和声音意象。小说通过这些意象间的有机组合,以压缩时间和扭曲空间,并用声音意象强化个人与时空游离感的美学实践建构出内心世界的基本幻象,即象征虚无的总体意象——旷野,并藉此激发悲怆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万寿寺》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本体的理解,其中着力营造的"长安城"既是与现实生活相比照的艺术空间,也是小说本体的隐喻;而湘西凤凰寨的构建则充分践行了作者在小说叙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作品中种种人物塑造除了寄寓了作者的生存理想外,更是涉及小说功用、主题等本体观念。深入解读《万寿寺》,对把握王小波的文艺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毕飞宇的作品侧重对现实生活图景中价值失范、欲望追逐以及人性变异的种种存在进行深度批判,努力对抗着在权力与资本笼罩背景下愈加走向歧途的时代精神,把遵循逻格斯中心主义原则编码后的整体性宏大叙述,以身体、家族、血缘的偶然性和差异性予以消解。这种深度批判并不是要寻求一种普遍的价值,而是致力于表现人性的分裂与扭曲,层层深人地塑造出深层自我和权力意志的纠缠与搏斗,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的作品侧重对现实生活图景中价值失范、欲望追逐以及人性变异的种种存在进行深度批判,努力对抗着在权力与资本笼罩背景下愈加走向歧途的时代精神,把遵循逻格斯中心主义原  相似文献   
6.
《二马》是老舍羁旅海外时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具有鲜明的流散特征。其深刻地省视了家国之外的情境中恋爱与国族的对峙与互动,透辟地揭示出恋爱幻景在国族形象遮蔽下的无奈与脆弱,从个体情感的维度上推动了国族想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叙事维度的变迁,从最初热衷于历史语义的追问到关注当下生活,再到突破生活层面,探究个人心灵世界。这一轨迹显示出作者朝向人本的回归,同时也反映了一个作家价值观以及美学趣味的波折和律动。  相似文献   
8.
《黄金时代》重构了现实之外的彼岸世界,通过对笼罩在生活表象上的意识形态的剥离,凸显出道德雾霭中罪与性的本质,深刻地阐释了人性内涵;无论在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方面,小说都有反讽体系的建构,使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在叙事中得到完满表达;作品还特别注重叙事速度、语义轻重方面的调控,获致了较强的节奏韵律感,这一切较为完整地体现了王小波小说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9.
毕飞宇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融合在一起,在双重视域的融合中衍生出独特的“影子人物”叙事,此种立场的陈述形成了价值判断层面的对峙形态,使作品更具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