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以钱玄同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先驱"反传统"的"偏激",一方面表明了五四先驱对于传统的基本态度,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一种在斗争中的表达策略.其实,五四新文化运动好似一场关乎生死存亡命运的群体大辩论,新旧阵营分别属于辩论的正反方.既为大辩论,为了取得辩论的效果,就应该采取辩论所需要的表达方式,"偏激"就成为正方辩手所采取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而这显然是一种特定言说语境中的修辞策略,不可作脱离特定语境的僵化式理解.在具体操作实践的层面,五四先驱对传统文化多采取辨证取舍的态度,既有批判,也有肯定,既有破坏,也有建设.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出现了"重评五四"的思想潮流,一些学者对五四的文化激进主义作出严厉批评,但如果能还原到特定历史现场和言说语境,把"偏激"视为五四先驱所运用的一种具有修辞性质的表达策略,那么,我们对五四先驱的文化激进主义的评价也许就不会过于苛刻.  相似文献   
2.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一场意义深刻的语言范式革命,鲁迅的思想探索与文体试验对于推动这一场革命自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对死亡之阴影逐渐攫取飞扬之生命的细微体验中,晚年的鲁迅强烈而真切地感受到了个人与世界之张力。《故事新编》确立了关于个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广泛的质疑性思维模式,对生存的意义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思索,同时也完成了一种质疑性的意义表达方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是《长江三日》的节选,《长江三日》是刘白羽的众多散文佳作之一。在文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奇丽景色,体现了作者散文的一贯风格。在《<芳草集>咱序》中作者这样说:“我的经历,我的修养,我的人格、精神、气魄,溶而为一,成为我的风格。一道万里长江,古今诵咏者何止万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一境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境界,我写长江自不敢跟人比,但我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文学语言建设中"五四"学人各自担当了不同的角色,或首倡或参与,地位与贡献不可一概而论。作为重要参与者之一,钱玄同热情响应胡适、周作人等的思想主张,并就文学语言的开放与兼容、真切与精确、普及与适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发挥。即如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血液,古语、方言、外来语在白话文中高下有别,民间文艺乃口语与书面语之中介,以及唤醒民众须以接近言语之自然的语言等等,无不有益于一种新文学语言观的完善。草创固然寓有拓荒之功,但滥觞也并非全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话剧在我国自“五四”时期始有人进行创作,但是一直到1934年曹禺《雷雨》的出现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才臻于成熟。《雷雨》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几十年来对《雷雨》的研究也是极其充分的,如关于命运观念,关于人物形象,关于戏剧冲突的主要线索,关于剧作诗化的语言以及剧作的民族化等等。但是同一现象如果用另外一种理论眼光去重新观照,也许会有一些有趣的新发现。我想探讨的是《雷雨》的话剧语言艺术。 还有一点必须先弄清楚。我在本文中的分析主要是针对中学课文《雷雨》(节选)进行的。因此。行文中间常常尽力立足选文,不过偶然也涉及到全文的种种复杂关系。 高尔基说过,“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生活的疏离已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唤醒教学过程中沉默的学习主体须重构学科基本知识构架与专业侧重点,使其重获参与当代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研究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尤为关键。边远民族地区的专业课教学则需兼顾融入专业教学主流与突出地域民族特色,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所遭遇的五花八门的责难与当下时代主题的蜕变密切相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享受着基于自由市场、技术效率与个性多元的超级自由,与此同时又致力于回归传统,试图为极端个人主义迷途中的个体寻求身份的证明,这是现代社会进入超级阶段的重要症候。由于与当下阅读期待存在背离,中国现代文学正在有意无意地被时代遗忘,但是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它无力适应阅读趣味的非标准化追求,已完全丧失与当代生活对话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语码的方阵中穿行魏继洲(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武汉430079)我想考察贾平凹从《废都》、《白夜》到《土门》三部长篇小说叙述方式的某些变化,并试图以此来窥视贾平凹“企图着新的说法”的蛛丝马迹。在讨论开始之前,我先引入一个概念即叙述语码,它们可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