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5年以来.洛阳师专中文系对《教材教法》课程实行重大改革。在保证教法理论讲授的同时.突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技能培养,拓深实践模拟的教学活动内容,专门开设了《教法实践》这一课程。选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的典型篇目,模拟教学实际情境,以演练为基本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往课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教学基本技能的系统、序列化培训.目的使师范毕业生直接适应教学岗位的实际需要。我们把这种课程化、训练序列化的教学方式.命名为“《教法实践》课导练模式”。模式分作整体设计、课堂教学分段…  相似文献   
2.
“境”是指人的控制约束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主体精神达到的领域,体现在文学中是主体的认识空间。“有我”“无我”是主体情感在文学世界里的不同的存在状态,都具有超越直接的功利关系的审美性,表现了王国维对文学的审美情感的重视和充分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女的觉醒从二十世纪开始 ,经历了短暂而漫长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 ,五四新文学运动至今 ,不到百年的时间 ;而在女性觉醒的过程中 ,却经历了“解放妇女”与“妇女解放”的重要飞跃。女性觉醒曲折地发展到今天 ,在文学的进程中清晰地显示了它的进展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女性文学在女性觉醒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及其价值。一、中国“解放妇女”运动在文学中的反映中国女性的觉醒是从“解放妇女”开始的。解放妇女是来自女性自身之外的解放 (当然也包括女性自身觉醒的愿望 )。最初女性的觉醒并非真正地由妇女自身做起。它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语言的造境艺术,可简要归结为因言成象,立象尽意。汉语言文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在与事物的意义的结合过程中,就成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独有方式。汉语词自身具有象征意义,诗人着意点染,铺展出人与世界相互关照的生动形象。物象与心境交融,构成了主客观彼此辉映的诗歌审美境界,获得言词之外的丰富意蕴。借助语言文字符号从而超越汉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是中国诗歌语言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鲁峡 《新闻爱好者》2011,(24):94-95
网络信息交流应当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在客观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前提下,使交流的高自由度、高时效和多元、互补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个领域里,道德的偏执是更加本质的虚假。交流主体应当自觉于道德自律,以公众立场和社会道德规范个人行为,网络信息交流不是让人沉溺低级趣味的泛滥之所,而应当是提升人文素质的理性平台。  相似文献   
6.
文学语言的艺术特点,就在于创造性地解决语言与表象表意之间的矛盾。文学艺术语言表现的扩展,主要手段有:一、化外指语为内指语言,不强调生活逻辑的绝对真实而追求思想情感的沟通效果;二、艺术地运用本初语言,扩展文学语言的思想容量;三、运用超常化的艺术选择,打乱时序,造成陌生效应。文学语言的表现力潜藏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作家不是在创造语言,而是在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7.
刘勰对“道”的阐释 ,贯穿了他的儒家经学思想 ,把玄学的援道入儒、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儒道合一思想 ,表现在了他的文艺本质观中。哲理性的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成为普遍规律的道的体现 ,这样既昭示了刘勰注重圣人教化的“明道”文艺思想 ,同时也自然地把老庄之道与儒家之道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8.
鲁峡 《新闻爱好者》2008,(12):60-61
公信力,是传媒发布新闻、信息的可信度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9.
声情是形式中的审美,重言叠章造成《诗经》诗乐形式审美,使情感被反复清淘,磨砺,成为富有情韵的经典情感。《诗经》以有文之言,绵绵流传;以不同于日常话语的声情形式,表现丰富的审美内容,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歌的审美倾向,成为泄导人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都市牧歌:张欣审美的古典情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张欣小说 ,表现出来的却是自然经济体制下滋生出的古朴审美理想。注重道德情操 ,赞美情深义重的亲情和友情 ,弘扬刻苦耐劳的传统精神 ,是张欣小说主人公塑造的审美理性观照。实际上 ,作家是将自然经济体制下维系人际关系的种种情意 ,抹去其封建色彩 ,理想化为超越历史时代的普遍的人格人情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