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赋、比、兴这三个概念首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其最初原始意义并不是表现方法,似可成定论。但是,自从汉儒移用赋、比、兴来解说《诗经》之后,赋、比、兴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表现方法”这种新的含义,并在中国古代诗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至今两千多年来对赋、比、兴的争论,实际主要是在“表现方法”这个大前提下,对赋、比、兴的认识不  相似文献   
2.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中国诗经学会、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淄博学院、山东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协办,并得到山东省和济南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8月4日~9日在济南召开。大陆以及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27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提交论文160余篇。会议期间对中国诗经学会1993年成立以来的学术研究及组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评选、颁发了中国诗经学会第一届学术研究成果奖。此届研讨会的基本主题是回顾诗经学发展的历史,展示当代最新研究成果,瞻望21世纪新的进程,把现代…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朴学宗师顾炎武以传统经学价值取向为标准品评、抨击明代学术之空疏浅陋,认为古学弃于明,经学亡于明,剽窃之风盛于明,改窜古书之习猖獗于明,制义所利在“空疏之人”,最没有学问的也就数明代人了(参见《日知录》)。此后,在《诗经》学史研究中,学者对明代《诗经》学多为贬抑之词,以为“明人之学,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胡朴安《诗经学》)。多以为“明代《诗经》学”学者不过数位,著作不过数部,而且或真伪不辨,或“无甚精义”,或“多凭臆说”,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先生在北京大学师从褚斌杰先生  相似文献   
4.
郑玄《周礼注》比、兴观念产生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玄对比、兴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在《毛诗传笺》中以“喻”释“兴” ,“兴”可美也可刺 ;而在《周礼注》中却以美刺区别比、兴。郑玄为什么会以美刺区别比、兴 ?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 ,逻辑混乱 ,观念不清。两汉时期的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别开 ,故难免产生认识上的混乱。其二 ,解释角度不同。当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比、兴加以解说 ,郑玄《周礼注》侧重从用《诗》方法、政教功能角度解说。其三 ,最直接的原因是郑玄随文释义  相似文献   
5.
简论春秋赋诗言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是周人运用《诗经》的时代,周人不仅将《诗经》用在典礼、讽谏、赋诗、言语上;至孔子教诗时,还强调用诗修养道德,增长学识,提高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至孟子、荀子说诗时,则注重用诗为论据,论证儒家义理。其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恐怕就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了。当时无论是朝会宴享,还是说事论理,人们都赋诗言志。赋诗言志成  相似文献   
6.
由于<诗经>婚恋诗多用比、兴,诗义隐晦不明,古代学者又多刻意求深,比附经义,故历代学者对<诗经>婚恋诗的解释分歧最大最多.欲准确读解<诗经>婚恋诗,首先要论世知人,了解<诗经>婚恋诗创作的文化背景,以便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以便正确地解读作品.<诗经>婚恋诗的创作时间长、地域广,存在多种婚姻形态与婚俗,而婚礼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婚姻形态的影响是不同的;<诗经>婚恋诗中多用比、兴,存在许多性爱隐语.读解、评价<诗经>婚恋诗要考虑这些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望文生义,以偏概全,也不能刻意求深,过度解释.  相似文献   
7.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历来是《诗经》及古诗论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由于孔子所论过简,后人理解分歧很大,故本文试做集成式研究:以《论语》为主,尽可能全地勾稽孔子《诗》说;分类研究,认为孔子主要论及《诗经》的性质、功用、用诗方法及审美标准;本意考辨,尽可能全地勾稽历史上对孔子《诗》说的不同理解,考辨孔子《诗》说本意;考镜源流,孔子发展了前人零星片断的见解,又直接影响了汉儒的《诗》学观念及儒家功利主义诗论。  相似文献   
8.
9.
鸟瞰两千年来的赋、比、兴研究,从纵向上说,其总体趋势是以《周礼》“六诗”说为起点,以汉儒对赋、比、兴的认识为核心,存在着两个不同方向的研究线索:一个朝着过去,考辨赋、比、兴的本义,分析《诗经》的表现方法,探寻比、兴的起源;一个向着未来,借用赋、比、兴阐发新的诗歌美学观念。从横向上说,存在着上述四种不同的研究角度。不过,就其主体而言,自汉及今对赋、比、兴的争论,主要是在“表现方法”这个大前  相似文献   
10.
"个性化的阅读"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与读解,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甚至是混乱.当前混乱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学生对阅读鉴赏的理论、方法缺少必要的理性认识.没有理论指导的"个性化的阅读",只能是热热闹闹,乱乱哄哄,浅尝辄止,难有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