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格,80后。东北土著。B型。喜好静。做过学生、教员、编辑。他过去写下的小说被读者用“一路搏杀,一路鲜血”来形容,虽然夸张血腥了点,却也精准。水格说:经历漫长的黑暗未必不是好事,越黑暗才能越凸现出幸福的可贵。幸福在于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粒砂,一缕午后的阳光。珍惜眼前的,感激拥有的。平安、坦荡。若人生能一直如此,也算是幸事。  相似文献   
2.
这一年又快过去了。在这片诗歌的芳草地,并没有真正能够让我惊喜的诗歌,所以,我也承认,对于这种以小辑形式推出某个人的诗歌,其中很大的原因即是缘自我个人的偏好。我也知道,这是非常冒险的,但我依然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还决定抛弃过去的写作风格,以一种新的姿态华丽地转身,让语言更灵动、更具有阅读的内涵和魅力。对梁玉燕的印象并不是十分陌生,我清楚地记得在今年第3期编发过她的诗。转眼几个月过去,再次读到她在春天的诗稿,我却有着许多说不清楚的复杂:惊讶,欣喜,失落……其实,早在这一年的开始,我就在等待。在拆阅那么多的来稿时,我…  相似文献   
3.
笛安,这对于有些人来说也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2006年,《收获》长篇专号春夏卷上发表了这部小说,与此同时发表的还有安妮宝贝的《莲花》。但与《兄弟》引起的种种评论的热闹景象不同,它们都很“安静”,被喻为一种“致命的组合”,是华语文坛最低调的两位女作家之间的亮相或PK。更多的读者在评价的时候,把天平倾向了名气稍逊的留法大学生笛安,称她的作品更尖锐、更好看。笛安大气蓬勃的语言铺陈和组合,似乎让人们有了许多窃窃私语的理由,像是隐秘约定的阵阵暗涌。不论《告别天堂》还是《芙蓉如面…  相似文献   
4.
安慰     
说起安慰,头发数了一根还有一根 窗外的桃花香,戛然而止 听阳光掉落的声音。这么多的雨 被长时间赞美,你相信了身边的黑暗 火车驶过大桥,何其遥远 声音遮不住声音,若即又若离 不必停顿,不必点灯 准三月,触摸到了疼,把太原搁在意念之外 可谁瓣一瓣橘子,一直不肯吃 你的沉醉,你的童话 黄昏时牵手西去,群山沉寂 身边飞过两只蝴蝶,它们的翅膀:一红一白 2006年2月7日。上海。安慰@麦坚~~  相似文献   
5.
人总是喜欢沉睡在记忆的河床上。我找到这样一个比喻:那些人,那些事,犹如清凉的河水一般冲刷着身体,一阵阵舒服的触碰便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升华。这期的四首诗,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个比喻,这种感觉,这件心事。在九月读《远去的季节》,似乎很合适这个季节的现实。对我们来说,九月成了“远去”与“到来”的界点。每个人面对过去与未来,都会产生接连不断的回忆和畅想,有时候还会伴随着许多并不消极的忧伤。邹佳韵所表达的即是这种复杂的心情,或者说,也在表达一种思考和感觉。在开始就给我们制造了一个氛围,“馨香弥散”,我从中很明确地知道,她在…  相似文献   
6.
那些温暖的、忧伤的、美好的、绝望的青春物语,以及散发着幸福光芒的明亮脸庞在《逆光》里向我们徐徐靠近,朝着春天的方向,恣意盛放。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茫然地面对夜的深,注视着遥远的光亮,从容、优美地展开思考,不断延伸的推算如尖利的物体刺向心灵的墙壁。这时候,仿佛有奇迹在发生,她看见了过去不曾看见的一些东西。意识左右着时间的消失速度,一切都在静止,一切又都在重新发生。  相似文献   
8.
这一年,青春似乎还是文学的主题。以“青春”而出名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在2006年更是集资打造青春文学,策划出“布老虎青春文学星计划”。也许,正是这种对青春多角度的发现,才把我们的生活推向了另一种精彩。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阳春三月,朱古力成为一抹春风,温暖了我们从冬日里苏醒的目光。《绝杀》最初在郭敬明主编的《岛》书系上发表,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如今,《绝杀》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应该满足了喜欢它的人的愿望。我们也借此机会,与朱古力谈谈这部小说,谈谈生活,谈谈……新作文:早在中学时代,你就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1.《少林足球》:做人要是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呀?2.《卡拉是条狗》: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觉得自己有点人样……  相似文献   
10.
蔡小飞之死     
我们先来看一份曾经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关于蔡小飞的“简历”: 1987年12月生于上海,10岁加入上海当地少年杂志社。1999 年凭借《是谁出卖了文学市场》红遍上海文学圈,后组建“C17”少年诗歌文学联盟和天津方圆文学社。代表作品有《记得》《留给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