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审美趣味教育和社会正能量传播都有一个从个人向社会群体传递的过程,两者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从逻辑关系来看,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从历史背景来看,近代以来审美趣味教育作为国民精神振兴的一种方式,被寄予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和崇高价值。当下社会存在消解正能量和解构原有趣味价值观的倾向,需要结合时代精神,运用适当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社会趣味价值观念,将正面的精神能量在更深更广的社会层面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的新儒学思想立足儒家传统,试图融通西方文化以改造中国的思想体系,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儒学在文艺领域影响了文艺理论的构建和文艺创作的实践,总体来说也是得失参半.在当下儒学越来越受重视的大环境下,新儒学如何存续并继续在文艺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赖于新儒学本身的理论改造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历经9年打磨、2015年播出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与原著一样得到了非同寻常的社会关注。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电视剧中,陕北民歌的植入都是引人注目的亮点。陕北民歌是黄土地孕育的精灵,影响着生长于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中的每一个生命。作为黄土地的儿子,路遥对于陕北民歌的领会是非常深入的,陕北民歌已经融入了他的精神血脉,流淌进他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在《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些经典作品中,民歌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深深地影响了他作品的主题、人物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亭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建筑之一,从亭建筑到文学意象是一种文学升华和文化趣味的依附过程。亭意象的历史形成与演变过程与亭建筑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统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趣味的流变。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视野中,亭的建筑法式与亭文学意象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存在着互参、互证和互动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与意象的参照研究,窥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精髓。  相似文献   
5.
黄仲山 《天中学刊》2008,23(1):71-73
<文心雕龙>在论述文理时,借用了大量自然山川风物的现象和规律,这些对自然之理的描状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借用可以在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等观念中找到理论基础,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在论述文理时,借用了大量自然山川风物的现象和规律,这些对自然之理的描状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借用可以在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等观念中找到理论基础,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全民阅读视角下新媒体阅读生态重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 研究新媒体阅读生态系统及其重构路径,丰富新媒体阅读理论,为改善阅读环境、促进全民阅读提供思路。[方法/过程] 借鉴信息生态学理论和布迪厄社会学"场域"理论,运用跨学科研究法对新媒体阅读生态系统的内涵、现状及其演化路径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媒体阅读生态建构路径。[结果/结论] 新媒体阅读生态系统存在着系统结构比例失衡、信息供求关系失调、能量流转效率低下等问题;新媒体阅读生态建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和" "活" "新""真"的标准,从系统内部调节、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改善、阅读者态度优化和阅读实践的路径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近些年越来越深地融进了北京、西安、南京等历史古都的文化传播中。围绕着古都的历史传承、遗产保护和文化精神弘扬等命题,网络媒介积极参与了相关的信息资讯发布、历史知识探讨和文化传播等活动,传播形式不断创新,传播内容不断深化,传播效果不断增强,这不仅是网络文化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结果,也是历史古都文化传播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的成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