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和“反思”五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创新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的结构特点,结合大学生创新教育需要,建设了油气特色技术、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等3个创新实验平台。围绕创新实验平台,从组织与制度、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创新项目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氛围等方面构建了系统的创新教育运行保障机制。实验平台与运行保障机制相互依托与支撑,初步形成系统的课外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证明,建设的创新实验室及运行保障机制运作良好,大学生创新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3.
工程热力学概念多且抽象,导致学生学兴趣不强烈,同时,工程热力学是石油院校多数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对学生后续发展的作用明显。结合石油类院校专业特点,收集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热力过程、工质热力性质等教学知识点有关的工程问题,转化为便于理论解决的科学问题,整合教学资源,编排形象化的案例用于教学过程;设计全程、多方面考核模式,兼并考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工程热力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实践表明,开展形象化教学与相关案例交流,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创新问题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开展多方位考核方式,有助于跟踪测试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4.
构建以促进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坚持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坚持“三个面向”为目标。体系构建涵盖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专业布局调整、专业内涵建设、培养模式创新、大思政育人机制构建,有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