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两种计算相律中独立组元数的方法—Jouguet法和Brinkley法。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解决浓度限制条件(即关系)数的求算问题。笔者试图对这种浓限关系存在的条件给以证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出了一种确定浓限条件数的普遍方法一递推法。对于与递推法密切相关的体系独立反应数的确定,也介绍了两种方法,指出了傅鹰教授方法的不足甚至可能的失误。最后感谢《化学通报》编辑部对本稿的审核。  相似文献   
2.
反应进度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反应进度的一般概念,说明该概念使得化学反应的平衡论和速度论更加简化、科学。对现有文献未涉及的内容——反应进度与平衡移动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利用自由能G的状态函数特性,证明了在温度不变时,原平衡体系改变成分与在初始时改变成分有等效性。 根据这等效性可用两种方法确定新平衡点在G—§图上的位置。为了比较同一反应只因初始成分不同引起的反应限度§_平的差异,提出了反应限度差和相对反应限度的概念,并用其作为平衡移动的判据。且这判据原则上也可用来判定温度、压力改变时平衡的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 在各门基础化学中,涉及溶液的计算,我们往往都要遇到有关溶液浓度的换算间题。有的简单些;有的复杂些。都需要花或长或短的时间。对一些复杂的变换,不熟悉时若不一步一步地列出式子,有时还会弄错。为了节省时间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我据各浓度的概念,解了几十个方程得出常用的浓度表示法之间通用的换算关系。这些关系无论对中学或大学、  相似文献   
4.
<正> 通常有这样一种说法:自发过程的方向就是能量降低的方向。对于一些明显的事例初看起来似乎是对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电荷从高电位移向低电位,热量从高温流向低温……但仔细分析表明这说法至少是含糊不清的。其一是未指明能量究竟属于何种形式,要求什么条件;其二就算是指明这能量包括所有形式,则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就将否定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正> (一)化学平衡移动的统一定量表示法GB3102.8—82对反应进度的定义为“对于反应O∑_BV_BB来说,dξ=V_B~(-1)dn_B,式中n_B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其单位名称为摩[尔],符号为mol。ξ是描述化学反应进展程度的状态参变量在等温等压过程中(2G/2ξ)_TP=∑V_Bμ_B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有(2G/2ξ)_TP=∑V_Bμ_B=0这时的反应进度可称为该反应在确定条件下的反应限度,以ξe表示。ξe是对应确定条件的唯一的值。化学平衡的移动量(以下简称平移量)可用反应限度差△ξe来表示。若以原平衡成分为基础,平移量△ξe可定义为:  相似文献   
6.
<正> 文献〔1〕写道:“液态溶液—蒸气多相二组分体系中溶液和蒸气的组成相同(所谓共沸混合物)。在这种体系中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然而由于物质在平衡相中的浓度由一个方程式(G_i)气=(G_i)液联系起来,体系有如单组分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 (一)膨胀功计算为什么要用P外 膨胀功这一概念在物理化学中用得多。定义为δ_(w_e)=P_外dv。无论过程可逆与否,它对于固态、液态、气态都适合。但规定必须用P_外。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很多书都未讲,有的讲了但讲得含混:“这是因为功是物系与环境交换的能量,必须以环境是否确实得功或失功为准。”这样回答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8.
<正> (一)什么是分子反应动态学 六十年代以前,化学动力学的研究都还属于宏观范畴。无论对基元反应或总色反应都是如此。研究的时间多以天、时、分、秒或毫秒计,研究的分子数目多达10~(16)~10~(19)个/毫升。 六十年代初,以下三方面代表性的工作标志着化学动力学进冬了研究微观动力学的新时期: (1)化学激光器用于研究反应H+Cl_2→HCl产物的能态分布获得成功。 (2)交叉分子束装置测量反应K+ICH_3→KI+CH_3的产物KI角度分布取得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本文推导了在等温等压下理想气体反应平衡移动的判据,进而得到一种不需要平衡成分而只需要初始成分就可以判定平移方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基础物理化学的熵教学中,我们总感到有些重要问题不能得到较彻底的理解,如熵判据实质是否一样?为什么要计算环境的熵变?为什么要应用状态函数法?等等。其实这些问题用不可逆热力学来考察就一目了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