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06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经过了中日双方几年的筹备,中日数学教育共同研究会议于1992年5月22日——25日在日本东京举行(详见本刊第四期第20页《简讯》),会议就当前数学教育领域内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社会的进步会降低对传统数学的要求由于社会需要,外语、经济、世界历史、地理、新数学工具等课程必然会有较大发展,而相反,对传统数学的学习要求却逐年降低。在日本的数学课程中,矩阵、向量等较为现代的工具早已引入并尽量应用,但又非常重视控制难度。例如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取消了传统的三垂线定理的教学,而改用向量代数  相似文献   
2.
数学在信息社会中的用途急剧增加,重要原因之一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地、精确地来表达和交流思想.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数学交流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数学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联邦德国十分重视在中小学,特别是在小学就开始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目前他们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已深入到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尤其在低年级更是显著。所谓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出发探求不同的(包括持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的方面,即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找出适当的答案愈多愈好。 我在去年对联邦德国中小学的考察中,曾深入到一所普通的小学(它位  相似文献   
4.
按现行课标,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出现了“平行”的概念学习。小学的“平行”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特定年龄段的儿童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段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因此,小学和初中应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平行”进行不同的处理,而且在小学阐述的“平行”,应使学生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初中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小学属于几何概念的引入阶段。国际上公认:对几何概念的引入的处理,应该让儿童通过操作活动或其他的…  相似文献   
5.
乘法是作为同数连加的简化式而引入的,引入乘法表示式需要研究如何书写简化式。例如7cm 7cm 7cm怎样写成乘法式子,在小学数学教学史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小学数学里加、减、乘、除的列式都是带着单位名称的。如7cm 7cm=14cm,7cm-4cm=3cm,7cm×3=21cm,7cm÷2=3.5cm,7cm÷2cm=3.5(倍)。这实质上是“量”的运算,学生书写起来十分麻烦。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把“量”的运算抽象成“数”的运算,算式一律不写单位名称,并用小括号表示赋予这个算式结果的量的名称。对于7cm 7cm 7cm的乘法表示式则写…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初稿已经拟定,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珠算,虽然现行课标和这次的修订版初稿均未列入,但是,鉴于其历史重要性和国内外比较研究的成果,有专家提出应在修订版课标中增加此项内容。您对此有何看法?现刊发张奠宙教授等人的观点,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8.
9.
不久前,我有机会考察了联邦德国教育较为先进的巴伐利亚州.近四个月的中小学考察,给我印象最深之一是中等教育实行多轨制.学校因社会需要、分工而设,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育结构较为经济、合理;教育思想明确,以造就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付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目标.他们的小学不分重点、非重点,在教材、设备、教员方面一视同仁,学制为四年,主要任务是从小培养学生的智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将他们送入各类中等学校.巴州的中等学校主要分成三类:1)主要  相似文献   
10.
联邦德国数学教育可以追溯到17世纪。1970年前一直是分两个轨道向前发展的,一个是小学的算术课,一个是中学的数学课,1970年由于教改的深入,才合并成一个体系,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数学课。一、常规算术阶段 17世纪由于个人生活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庞大的社会经济生产过程,掌握算术也就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实际需要。算术与读写一样变成了人类进行自我评价的必不可少的一门文化技术,因此算术就成了普通学校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