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施德与施刑     
王夫之在比较三国时说,魏、蜀两国,曹操、诸葛亮、刘备都是按申不害、韩非子法家的那一套搞,用法严峻操切,而王道没有了;只有吴国因顾雍、陆逊宽仁治国,所以无苛繁之政,使老百姓生养休息。  相似文献   
2.
仁和礼是孔子社会思想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其社会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孔子那里,这两个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多重内涵,而在最高层次上,它们是同一的,因此不能说哪一个概念更为根本。无论是仁还是礼,孔子都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而言的;“仁者爱人”中的仁者和所爱的人,都有特定的等级意义,并非泛指所有的人。如果排除仁和礼这两个基本概念,排除周代的社会规范即周礼,关于孔子的社会思想我们不能说出任何具体的有意义的东西来。  相似文献   
3.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礼记·礼运》中论大同的一段话确实是孔子本人的言论.将"大同"思想与那些可以确证是孔子言论的内容如《论语》等比较,可以看出,它不可能是孔子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中的大同之说,打着孔子的招牌,实际上是墨家的思想.它应该是儒家弟子将墨家思想引入儒家学说的产物,其产生的年代不可能早于孟子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充分数据和具体分析之上,金西在调查报告《人类女性性行为》中提出了一系列性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如女性性反应速度,质疑“阴道高潮”理论,.两性性衰老比较,女性“性冷淡”问题,女性婚前获得性高潮的意义,性行为中个体变异的重要性,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神经机能、激素因素等方面两性性反应和性行为方式之异同等,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6.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是夹杂于其中的其他流派的思想——儒家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思想格格不入。庄子的思想是“无为不治”。在“无为不治”思想的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7.
黄忠晶 《重庆师专学报》2008,27(2):50-52,99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8.
有论者认为,孟子仁政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一切为人民而政治,统治者的利益从属于人民利益之下,是君服侍民。其实,孟子提倡实行仁政,其目的是为了君王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提出要让民有基本生存的条件,能够活下去,首先要让民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耕作。其仁政措施主要体现在征税政策上。但他明确表示,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要得到保证。孟子认为,亲亲是比仁民更高层次的关系和原则,当两者冲突时,仁民让位于亲亲。孟子所反对的诸侯间为争夺土地而进行的战争,与他所倡导的仁政并不一定是对立和矛盾的,其目的都是维护统治者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对于社会思想,有两种不同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应该明确两者的区别。对于社会思想和社会学思想的区别和关系,应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不宜抑此扬彼。目前对社会思想史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应予以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10.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