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缩句法”就是采用语言教学中“缩句”的方法,找出句子中关键词语,舍弃一些比较次要的非关键性词语,将原来的数学语言缩短成一个非常简炼的句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题意。  相似文献   
2.
师 :同学们 ,你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吗?生 :热爱。师 :那你知道祖国名字的全称吗?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师 :简称呢?生 :中国。师 :我国的国旗是什么?生 :五星红旗。师 :国旗上有几颗五角星?生 :5颗。师 :1颗五角星5个角 ,5颗五角星几个角?生 :列式为 :5 5 5 5 5=25(个)。师 :老师的解法与你们不同 ,用一句口诀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角 ,即“五五二十五”。师 :同学们 ,你们说谁的算法好?生 :老师的算法好。师 :你们想学老师的这种算法吗?生 :想学。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5的乘法口诀。评…  相似文献   
3.
用正、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准确判断和理清对应关系上出现的错误比较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采用“抓、摘、列、解、检”的“五序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抓“不变量”,正确判断就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题目中找出不变的一个量,再看这个量怎么求?如果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除法(比)求出来的,即商(比值)一定,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用乘法求出来的,即积一定,则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例如“人教”六年制小学课本第75页例5(下文简称例5):…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教学课本第九册第123页例5。教学目标1 使学生学会列方程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2 通过一例多解和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3 教学中自始至终抓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这一关键 ,渗透“抓住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迎刃而解”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过程一、启动导入师 :用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题 :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 ,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每小时行79千米 ,慢车每小时行x千米。问 :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79×9)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3x)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5.
“铺路搭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铺垫,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从已知到求知,从不会到会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一、“铺路搭桥”——在新授课中能使新课不新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或旧知识的重新组合。在新授课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利用旧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从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课前让学生剪出两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小学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观念还需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还需  相似文献   
7.
学生解题时往往习惯于正向思考,然而相当一部分问题在运用正向思考解答时,往往思路繁琐,甚至束手无策,反而不如反向思考顺当。反向思考不拘于题目中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从某一条件或结论出发,进行逆向假设或推理来解决问题。一、反“设”反“设”就是假设题目中的某个条件的反面成立,则发生了和已知条件不同的矛盾与差异,从而找到差异的原因,消除差异,使问题得到解决。例: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10天,乙要12天,丙要匕天,开始三人合作,中途甲因病休息了几天,这项工程共用6天完成。问甲休息了几天?思路分析一,假设甲病休时…  相似文献   
8.
在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经常遇到如“甲的b/a等于乙的d/c”这样的条件,由于两个分率所在的单位“1”不同,一般先应转化为甲是乙的几分之几(或乙是甲的几分之几),这类转化很多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下面以“甲的3/4等于乙的2/3”为例介绍几种转化方法,供参考。一、乘除关系法由“甲的3/4等于乙的2/3”可写成:甲×3/4=乙×2/3这一等式,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得:甲=乙×2/3÷3/4,即甲=乙×8/9,也就是甲等于乙的8/9。二、包含思维法  相似文献   
9.
工程问题一般是紧扣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解答。但在实际解题中,还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工程问题,它们的一些数量关系不明显,必须用特殊的思路来解答。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在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不统一常常是制约解题思路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为此,统一单位“1”是解题的关键环节,我根据自已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两种统一单位“1”的方法。 一、从不变量入手统一单位“1”。 就是从题目数量关系的变化中找出一个不变量,设这个不变量为单位“1”,再统一单位“1”的思考方法。 例1 某车间,缺勤人数是出勤人数的1/8。后来又有1人请假,这时缺勤人数是出勤人数的1/7。问这个车间共有多少人? 解法一:1/8和1/7的单位“1”不统一,1人请假前后,缺勤人数在变,出勤人数在变,但车间的总人数却不变。抓住了这个不变量,把它设为单位“1”。原来缺勤人数是出勤人数的1/8,即出勤人数平均分成8份,缺勤人数是这样的1份,车间总人数为8 1=9(份),则缺勤人数是车间总人数的1/(8 1)。同理,根据后来又有1人请假,缺勤人数是出勤人数的1/7得:缺勤人数是车间总人数的1/(7 1)。两种情况缺勤人数相差1人,对应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