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中西悟性认识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认识的发展愈来愈表明,悟性认识也与理性认识一样是人们认识客体、把握对象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现代科学范式构造者的爱因斯坦就明确声称,科学创造的道路首先是悟性的、直觉的而不是逻辑的(参阅《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541页)。通常说来,悟性认识是主体以其认知图式对对象(包括主体自身)的一种直接性、整体性、有机性和非描述性整合方式,它常能实现主体与对象的相融、合一状态。在这种认识活动中,主体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当代信仰的五大特征黄盛华信仰是人对终极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即通过对形而上意义上的终极关切对象的存在、属性、秩序、域限的断定,为人生设置一个终极的、绝对的根据。在隐秘的层面上,信仰状况决定着人类社会心态和人的总体精神面貌,是社会稳定的一种内在平衡力量,...  相似文献   
3.
<正> 认识客体不仅包括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而且还包括人的实践活动.主体在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对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进行反映、选择和观念重构的同时,又将主观思维指向实践活动本身,对实践活动进行超前建构、反馈调节和价值评估,这就是实践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认识客体结构演化的过程、形式和趋势作了分析。作者认为,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是客体结构演化的过程,从无序到有序和从有序到无序这两个环节分别通过熵变或协同、周期加倍而达到终止状态,这一演进过程与人类认识活动的进化及个体认识的发生与成长过程具有一致性。局域型变换和格式塔变换是客体结构演化的两种形式,而从简单到复杂则是客体结构演化的趋势,这种复杂化趋势表现在由实体向关系的转换、参变量递增和主客体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5.
思维实践是主体在既有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其需要为目的构造一个合目的性与合客观现实性有机结合的理论模型,通过理性的批判与超越而完成主体对现实世界的观念形态的揭弃。思维实践最显著的特点是主观性,其次是过程性。思维实践的第一种形态是思维建构,第二种形态是思维虚构,第三种形态是符号操作。思维实践的主观性决定它不可能代替实践标准,但可以为认识提供逻辑无矛盾的检验。强化思维实践的存在和价值,提醒人们更加重视知识在现代化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笔者发现教材不断变革,新旧教材在编写理念上有了很大区别。旧教材把物理概念、实验步骤、实验现象都清楚明了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材编排导致教师满堂灌,学生手抄累的弊病,这种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史曾起一定作用,但只是培养了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课堂上提供给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动手的时间很少,学习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